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千百年眼:皇权与吏治的历史扫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504843
  • 作      者:
    王子今著
  • 出 版 社 :
    长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读史可以资治,这是历代治史者和读史者共同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历来有“鉴古知今”的说法。熟悉历史知识,借鉴历史上的得失成败,记取经验教训,明了历史规律,为现实服务,是中国千百年来久已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本书作者通过细心的历史回顾,看中国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中国人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子今,1950年12月生。1982年1月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84年12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外专职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出版《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睡虎地秦简甲种疏证》、《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等学术专著20种,发表学术论文328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明代学者张燧著书《千百年眼》以进行历史总结,据说一时“盛传于世 ”。作者治史“不必苟同”的风格,是我们深心赞同的。本书作者也是希望与读者一起,通过细心的历史回顾,看中国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中国人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
展开
精彩书摘
    回顾中国古代以专制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政治史,假若单纯从历代官方文献对于当时行政的记录看,可以说几乎都是“德治”的历史。如果我们检索所有的中国古代政治文书,“德”字的使用频率无疑是显著领先的。利用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采用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制作的“瀚典全文检索系统”统计,在人们公认以政治史为主体内容的历朝正史“二十五史”中,“德”字的出现竟然多达32453次(“前四史”包括注文)。
    显然,“德”久已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体系的主构架,而“以德治国”,也是千百年来历代王朝诸多执政者专意遵行的政治原则。而几乎所有的帝王,又都把“以德治国”作为自我肯定、自我美化、自我标榜的政治旗帜。考察有关现象,可以丰富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认识,也有益于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为政以德”的原则孔子的一段名言被记录在《论语·为政》开篇第一段。这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以“德”的原则执政,则一如北极星,自在其所,而群星都拱卫于四周。《左传·昭公五年》记载,孔子在论说“为政”的原则时曾经引述《诗经》:“《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所引诗句,出自《诗经·大雅·抑》。据汉代学者郑玄的解释,是说国君如果倡行德治,“则天下顺从其政”。
    孔子其他直接论及“德治”的语录,据《孔子集语·主德》所辑录,还有十余例。如《尚书大传》:“吾于《高宗彤日》,见德之有报之疾也。”《大戴礼记·主言》:“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同书《五帝德》篇回顾传说时代帝喾、尧、舜、禹的成功,也记录了孔子“其德嶷嶷”、“其德不回”、“其德不慝”的评价。同书《虞戴德》篇中,又可以看到孔子有关“用民德”、“正民德”的主张。
    当君主问政时,孔子的答复有“兴民之德”语。《诰志》篇又可见孔子对“舜治以德使力”的赞扬,而《用兵》篇又记载了孔子强调“德治”,以为“德”的文化影响可以十分久远的言论:“圣人爱百姓而忧海内,及后世之人思其德”,“永其世而丰其年也。”据说孔子还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以化合神者称皇,德合天地者称帝,德合仁义者称王。”(《初学记》卷九引《七经义纲》)与孔子大致同时的子产作为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执政者,也曾经提出“为政必以德”的主张(《史记》卷四二《郑世家》)。他还曾经强调:“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左传·宣公二十四年》)可见,在相当久远的年代,所谓“为政以德”不仅已经形成政治理论,而且已经影响政治实践。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有“大上以德抚民”的说法,强调最高境界的政治成功,是依靠“德”的宣传和实践来实现民众的顺从和社会的安定的。
    我们看到,在春秋战国时期,“德”,已经成为不同学派共同关注的政治文化命题,也成为不同学派共同高举的政治文化旗帜。《老子》以“道德”名篇,通称《道德经》,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则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孟子·公孙丑上》主张“以德服人”。《庄子·天下》强调“以德为本”。《管子·兵法》认为,“通德者王。”《苟子·议兵》也说,“以德兼人者王。”虽然诸子百家政治立场不同,文化倾向各异,但是对于以“德”作为政治主导的原则,看来基本上都是一致赞同的。
    《大戴礼记·少间》中曾经以孔子的口吻总结“古之治天下者”的成败,指出,古来政治的得失,都体现为能否重视“德”的作用。《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西汉初年,有的政论家甚至还指出,“有德”和“无德”所导致的政治的成与败,竟然可以分别至于极端:“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德”,长期被看做管理国家、统治天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法宝。唐初名臣魏徵曾经指出,“德”对于治国来说,是政治“根本”,是政治“泉源”。《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于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这种见解,在中国古代执政者和政论家的心目中,是得到广泛认同的。“以德治国”,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色之一。
    回顾历史,应当说,所谓“德政”与暴政相比,可以给予民众以较宽松的生存空间,给予社会以较有利的发展条件。历史上多次形成的所谓“盛世”,常常是执行“以德治国”的原则,成功地调节阶级关系,完善社会秩序,而终于得以实现的。《史记》卷一○《孝文本纪》这样赞美文景之治的成就:“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新唐书》卷二《太宗纪》如此颂扬贞观之治的成功:“自古功德兼隆,自己汉以来未之有也。”这些对于政治史的评论,都发现和总结了历史上“以德治国”的成功经验。
    明暗两样的“以德治国”白居易《青石》诗有“官家道傍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句(《白氏长庆集》卷四)。考察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有关现象,应当穿破表征透视其真质。正如鲁迅所说,历史上“人的言行”,在明处和暗处,“常常显得两样”,古来帝王们炫示“德治”的种种政治宣传,其实往往是“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准风月谈·夜颂》)
    ……
展开
目录
中国古代"以德治国"的宣传与实践
《帝范》与《官箴》:中国古代执政者的自律规则
历史上的"德治"与"刑治"
中国传统政治形态的内在封闭性
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危局与战略对策
其兴也淳,其亡也忽:中国古代王朝盛衰的周期率
中国历代"官数"问题
中国古代的政治笑话
"开会"的历史
秦代专制政体的奠基和"忠"的政治道德规范的定型
汉初查处官员非法收入的制度
汉代的行政监察形式
晚年汉武帝与"巫蛊之祸"
两汉政论家对浮侈世风的警觉与批判
唐人政治史意识中的"文景之治"印象
《资治通鉴》中的政治伦理与政治道德教义
商鞅的文化肖像
白描吕不韦
秦二世悲剧
贾谊政治思想的战略学意义
汉武帝"冠于百王"的功业
茂陵秋风客:武帝的"文采"
"无道"的"歪皇帝"
张骞和苏武:汉代外交的双子星座
王莽的文化人格透视
刘秀及其西部方略
汉末"三李杜"
诸葛亮的神话
顾炎武的治官定律
千百年眼
史家的"墨兵"
科举制与中国士大夫
外戚政治的历史回顾
"厚黑"的历史文化解说
"德治"的败局
政治史的文化考察
后记:政治文化学的古今链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