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转型与原点结构理论
一、社会转型含义的理论史考察
(一)社会转型的含义
以现代化为中心,将社会转型视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这构成了各国学者对社会转型理解的轴心。从马克思创立自己新世界观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曾站在广义的发展哲学即唯物史观的高度对从“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到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历史做了一系列深刻的探索,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做了多角度的研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曾总结自己的社会转型分期法:“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同时,从经济形态的角度,将社会转型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几个阶段;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将社会转型视为从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代的转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从经济学语境中深度解读作为现代社会的资本全球化内在结构,而且考察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和规律,从而阐明了作为经济形态的现代社会的成长逻辑。此后,社会转型一词常常与现代化联系在一起。马克斯?韦伯作为经典现代性理论的创始人,是较为全面深刻阐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命题的学者。在《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等一系列著作中,韦伯从文化模式转变和合理性追求两个视角深入地阐述了以下问题:
其一,社会转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变迁过程,是从传统伦理向资本主义的合理性伦理、从靠个人魅力统治的社会向以精确计算和合理性为基础的法理性社会或科层制社会转变的过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