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治沙:源于国家政策鼓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榆林沙区最早是由28个国营林场治理。其中,国营长茂滩林场是国家投资的治沙单位,当时林场总面积是116万平方公里,有1万多平方公里荒沙,造林困难。
1984年,国家林业部落实了林业生产责任制,政府鼓励群众承包国营林场治沙,实行“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谁造谁收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允许转让”等政策。
承包,致富,多劳多得,还能将林木留给后人,多好的致富政策。国家政策刚一出台,农民石光银立马做了三件事:一是辞去1972年开始担任的南海子农场场长职务;二是提出承包农场无力治理的3000亩寸草不生的荒沙地;三是把家搬到了受沙害最重的四大壕村。石光银成了全省承包荒沙地造林的第一人。
1984年春秋两季,石光银带领7户人家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在荒沙地里全部栽上了旱柳、沙柳、杨树。老天帮忙,当年雨水好,树苗成活率达到85%以上。
首战告捷,石光银的“野心”更大了。1985年,他找到了定边县国营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5.8万亩荒沙地的合同,约定将来树木成材收益后按照二八分成,石光银得八。1985年春天,石光银又带领127户村民进驻国营林场40年都治理不了的沙地,开始了更艰难的治沙征程。
“十年树一木”说明种树难,可在沙窝里种树是难上加难。这些年,这些农户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这5.8万亩沙海中,最难啃的是6000亩的狼窝沙。狼窝沙不仅完全是寸草不生的明沙,而且一个连一个的沙丘大多迎风面是45度坡,背风面是65度坡,遇上一阵狂风,就能把刚刚人土的树种树苗全卷走,或者埋死到沙堆之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