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全面建立和谐社会关系,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等工作,保持社会稳定,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出来,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规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胡锦涛同志2004年12月在广东、2005年2月在贵州等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进行了工作考察,2004年9月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2004年10月在观摩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汇报演练时,都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观点。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同志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确定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内容’都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关。
第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勾勒出和谐社会建设“路径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且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论断,第一次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增加了“和谐”的内容,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任务和目标、六大原则。
——确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任务和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确定构建和谐社会遵循的六大原则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六项必须遵循的原则,涵盖了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这九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和六项原则,共同构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决定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了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服务,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服务的大思路。
第五,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明确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大建设中,经济建设是前提,为其他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根本,为其他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为其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纽带,为其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四个建设”一起抓,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经济社会发展就会更加协调、更加和谐。
上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新论断、新举措,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向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正共同努力,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