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3036194
  • 作      者:
    赵蓬蓬著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2006年初,浙江人民出版社策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丛书”五种,其中包括笔者写的这本《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 笔者认真学习全会决定精神,学习参阅了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专家学者发表的有关研究成果,从政治建设的角度阐释和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要求,以及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和把握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及其方向。
展开
精彩书摘
    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全面建立和谐社会关系,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等工作,保持社会稳定,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出来,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规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胡锦涛同志2004年12月在广东、2005年2月在贵州等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进行了工作考察,2004年9月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2004年10月在观摩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汇报演练时,都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观点。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同志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确定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内容’都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关。
    第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勾勒出和谐社会建设“路径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且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论断,第一次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增加了“和谐”的内容,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任务和目标、六大原则。
    ——确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任务和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确定构建和谐社会遵循的六大原则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六项必须遵循的原则,涵盖了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这九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和六项原则,共同构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决定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了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服务,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服务的大思路。
    第五,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明确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大建设中,经济建设是前提,为其他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根本,为其他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为其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纽带,为其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四个建设”一起抓,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经济社会发展就会更加协调、更加和谐。
    上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新论断、新举措,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向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正共同努力,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
第一节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民主政治之路
第二节 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
一、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必须分两步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开端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新时期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坚持和发展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新阶段
一、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指导思想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及其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

第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一、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三、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的结论
四、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成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五、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第二节 坚持民主执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一、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主权
二、坚持民主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三、坚持民主执政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四、坚持民主执政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路
五、民主执政决不是代替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节 坚持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的统一
一、坚持依法执政是适应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变的需要
二、坚持依法执政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保障
第四节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统一
一、正确处理党与人大、政府、政协、其他组织的关系
二、建立相应的权力运行约束机制
三、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有机统一
第五节 扩大党内民主促进社会和谐
一、改革开放以来在扩大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二、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
三、扩大干部人事工作中的民主,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第三章 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体保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马克思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二、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及实践
第二节 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理论与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实践
三、新时期党巩固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基础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人民民主专政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要扩大人民民主

第四章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体保障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反映了人民同国家的关系
二、人民代表大会与同级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配置原则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探索民主政治组织的最初尝试和构想
一、从“劳工联合的会议”构想到中国的第一个工农政权
二、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后政权组织形式的构想
第三节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初创时期
二、中断和恢复时期
三、发展新时期
第四节 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保证
一、建立法制化、科学稳固的执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的重要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领导地位
三、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领导权的特点
四、中国共产党支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
第五节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一、立法权
二、监督权
三、人事任免权
四、重大事项决定权
第六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体保障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保证整个社会充满活力
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和谐
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秩序和谐稳定

第五章 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和区域关系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采取单一制的多民族国家结构形式
二、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结构形式的探索
三、党实行各民族平等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民族区域自治上的探索和成就
二、民族自治机关的民主权利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及其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把集中制和分权制结合起来
二、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
三、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第四节 坚持和完善特别行政区制度
一、特别行政区的由来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内涵
三、“一国两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第六章 构建和谐的党际关系
第一节 国情与政党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着中国政党制度的性质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初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
三、完善:新的历史时期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相互关系
一、执政党和参政党
二、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构建和谐党际关系
第四节 和谐党际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体现和谐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核
二、营造和谐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内容
三、“和而不同”,不断把和谐推向更高境界

第七章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第一节 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二、推行政务公开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二节 扩大司法民主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
一、我国的司法体制
二、我国司法制度和程序的民主特色
第三节 尊重和保护人权
一、人权思想的发展历史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权观及其实践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人权事业的历史性贡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