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对外开放从这里启动<br> 1982年初,郑艳萍和100多位年龄相仿的姑娘从韶关坐上火车,到广州后转汽车来到荒凉的蛇口,成为蛇口第一代打工妹。她说:“尽管来之前想像了一千次,但还是没想到蛇口竟会是这样一个地方。”<br> 当年的蛇口究竟是什么模样?她回忆说:“到处是工地,四处黄土飞扬,随时能听到远处炸山填海的隆隆炮声。看不见马路,也看不见树阴,更看不见鲜花。”对来自城市的郑艳萍们来说,这里不就是农村吗?<br> 25年过去了,这位昔日的打工妹已经获得法律硕士学位,还是蛇口工业区工会女工部长。忆往昔,郑艳萍无限感慨,“难忘当年打工的日子,难忘那些姐妹,她们现在都在哪里?很想有个25年后的聚会!”<br>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总体上说,我国仍然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而恰恰是在这个时期,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国丧失了大好的发展机会,使我国的发展水平同世界的差距拉大了。随着形势的发展,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开始确立,至此以后,中国逐步走向了世界。<br>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经济建设上一直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外交上把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列入“帝、修、反”之列,并与他们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从而渐渐使中国在世界上孤立起来。<br> 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r> 改革初期,党中央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首先是经济建设的需要,是引进先进的经验、先进的科技和资金的需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改革,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也要改变。否则,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很难迅速发展起来,更谈不上赶超发达国家。<br> 因此,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途径和保障。关于这一点,邓小平曾明确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br> 1980年6月,邓小平在一次接见外宾时,第一次以“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公之于世。他说:“我国在国际上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国际往来,特别注意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技术包括吸收国外资金来帮助我们发展。”<br> 1981年11月召开的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邓小平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br> 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br> 其实,早在1978年7月,国务院召开关于经济建设的务虚会时,就充分讨论了对外经济合作的问题,并在几个重要问题上达成了共识:<br> 一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资本主义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br>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资本主义比较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br> 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于他们政治和经济的考虑也想和我们进行经济合作,他们需要投资的市场和产品销售的市场;<br> 四是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许多国际上流行的做法,包括补偿贸易、合作生产、吸收国外投资等,我们都可以研究采用。<br> 当年9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指出,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了今天这样的、比过去好得多的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