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设计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城市的大街小巷也都开始充斥着农民工的身影。农民工进城,在今天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是农民工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从1985年中央1号文件打开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大门,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有1.2亿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务工经商,而2007年初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今后20年仍将有3亿农村人口陆续转化为城镇人口。
2007年9月18日,李跃在《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经历着一条与其他国家不同的道路。从总体来看,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大,转移的规模小。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到城市务工却很少能转化为城市工人,只能成为“人在城市、根在农村”的“农民工”。农村劳动力能向城市流动却很难向城市转移,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工作在城市、归属在农村”的“城乡两栖、往返流动”型劳动力大军。农村劳动力主要由中西部地区跨省间大区域流向沿海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工业区域的集中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由中西部地区流向沿海东部地区,却难以相应稳定地迁移到东部地区成为常居人口。这种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创造了规模庞大的候鸟式往返流动的农民工群体。由于不具备起码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务工工资收入偏低、小孩进城就学困难、务工所在地城市居住生活费用及远程往返路费较高等因素决定了携带子女外出务工,将导致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成本费用大幅度提高,外出务工的收入节余将大幅度减少,甚至还有可能人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外出务工时将子女留在农村原籍居住地自然成为广大农民工最理性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下,留守儿童群体也就相应而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