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二卷,秦至近代政治思想散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0698
  • 作      者:
    刘泽华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在学术界,持《中国政治思想史集》(全3卷)此类学术观点的学者被称为“刘泽华学派”,与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学者形成对比。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泽华是目前国内著名的政治思想史专家,1935年2月生,河北石家庄人。1958年南开大学历史系肄业。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选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兼任先秦史研究会等10余个研究会理事。多年来着力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知识分子史、政治史的研究。著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中国的王权主义》;主编并与他人合著有:《中国传统政治思维》、《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士人与社会》(第一卷、第二卷)、《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中国古代史》(上、下册)。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全3卷)是刘泽华先生三十多年来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的合集,共分三卷:第一卷《先秦政治思想史》,第二卷《秦至近代政治思想散论》,第三卷《王权主义与思想和社会》。通观三卷,他有两个论断,一是关于中国文化的质,他的结论是王权主义,儒学就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二是关于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其特点是权力支配经济。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商代的政治思想<br>    一、商代的社会概况<br>    商代的阶级和政治    商族是一个很古老的部族,商族的始祖契约略与夏禹同时。商族在灭夏建立商国之前,一直过着频繁迁徙的生活。商族祖先迁徙的地区,大抵不出今天的山东、河北与河南之间。传到汤时,商族已很强大,为了推翻夏朝,汤首先把夏的与国——韦(河南滑县)、顾(山东范县东南)和昆吾(河北濮阳东)征服,最后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商汤灭夏,在毫(河南濮阳)正式建立了商王朝(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商王国在中原统治了六百年左右。盘庚时迁殷,便又称殷。<br>    在商代这个阶级社会里,存在有剥削者氏族贵族、平民和奴隶等阶级。<br>    统治阶级的最高首领是国王,王占有广大的土地和奴隶,并且掌握着对人民生杀予夺的大权,执行着强力的统治。王以下有诸子、诸妇及太师、少师、侯、伯、男等贵族,又总称为“百姓”;有掌握祭祀和占卜的巫史、贞人;有由异族的酋长担任的统治异族的代理人邦伯、侯等。他们平时的生活和死后都是非常豪华的,安阳武官村贵族的大墓葬中,殉葬物有人、马、车骑,有精美的铜器、陶器、石器,有雕花的骨器等日用品,还有玩弄的犬猴,并发现殉葬的无头人骨数十具。<br>    贵族下面是平民,《尚书》说他们是从事稼穑的“小人”。卜辞中有“王人”,可能与“小人”同一身份。他们是从“百姓”中分化出来的穷人,地位虽比奴隶高一些,但也是被贵族统治、剥削的对象。<br>    商代最底层的阶级是奴隶。奴隶的来源有些是破产的平民,但主要来源则是、战争中的俘虏。<br>        ……                    
展开
目录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一卷<br>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br>    第一章  商代的政治思想<br>    一、商代的社会概况<br>    二、上帝和祖先崇拜与神权政治<br>    三、“余一人”和王权专制思想<br>    四、几个政治概念的出现<br>    五、结语<br>    第二章  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br>        第一节  西周的社会概况<br>        第二节  周公尊天崇祖,敬德保民思想<br>    一、周公旦辅政<br>    二、敬天思想和对殷代上帝观念的修正<br>    三、尊祖敬宗<br>    四、明德慎罚思想<br>    五、保民<br>    六、建业与守业<br>    七、结语<br>        第三节  西周中后期的政冶思想<br>    一、《尚书?吕刑》关于刑的起源与用刑原则的理论<br>    二、祭公谋父论德与兵<br>    三、邵公论弥谤<br>    四、芮良夫论王不可专利<br>    五、虢文公论民之大事在农<br>    六、伯阳父论“和”、“同”<br>        第四节  西周后期讥讽诗的政治意义<br>    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br>        第一节  春秋时期社会概况<br>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状况<br>    二、政治形势发展的特点<br>    三、政治制度的变化<br>    四、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br>        第二节  春秋时期政治思潮综述<br>    一、对“民”的种种认识<br>    二、关于对君主、圣王的诸种认识<br>    三、关于天人关系与政治<br>    四、关于礼、法、刑、政的诸种观点<br>    五、关于君主专制的种种认识<br>    六、关于用人的几种主张<br>    七、关于忠孝<br>    八、关于仁<br>    九、华夷之论<br>        第三节  几个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br>    一、管仲的修旧与改良思想<br>    二、晏婴的社稷重于君主说与“和同”论<br>    三、子产的立法救世思想<br>    四、叔向反对变法的守旧思想<br>    五、范蠡的持盈、定倾、节事论<br>    ……<br>    第四章  春秋末和旧中国社会概况<br>    第五章  法家以法、势、术为中心的政治思想<br>    第六章  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br>    第七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br>    第八章  墨子的兼爱论与绝对尚同的专制主义<br>    第九章  《管子》“轻重”篇的商业治国理论<br>    第十章  阴阳家以天人配合为特征的程式化政治思想<br>    第十一章  《吕氏春秋》兼收并蓄的政治思想<br>    附言<br>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二卷<br>    第一章  秦始皇神圣至上的皇帝观念:先秦政治文化的集成<br>    第二章  秦始皇的帝王专制思想<br>    第三章  陆贾的通变政治思想:仁义与无为的结合<br>    第四章  贾谊的崇仁尚礼和以民为本的治安论<br>    第五章  《礼记》的以礼、乐治国论<br>    第六章  晁错的尚法与重农战思想<br>    第七章  《淮南子》的无为政治思想<br>    第八章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与君主专制主义理论<br>    第九章  《五经》崇拜与思维方式<br>    第十章  经学的在官与在野之争与儒学之分化<br>    第十一章  汉代政治中的儒家精神<br>    第十二章  罪己诏中的政治调节观念<br>    第十三章  论汉代的炎黄观念与帝统和道统<br>    第十四章  汉代“纬书”中神、自然、人一体化的政治观念<br>    第十五章  《白虎通义》神化王权与三纲五常的“国宪化”<br>    第十六章  何晏贵自然与用名教<br>    第十七章  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哲学<br>    第十八章  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观<br>    第十九章  裴颁的崇有论和名教与无为相结合的政治思想<br>    第二十章  郭象“存在即合理”:名教合于自然的政治思想<br>    第二十一章  论贞观时期君臣的民本思想<br>    第二十二章  孔颖达的道论与治道<br>    第二十三章  从韩愈、柳宗元的表奏析君尊臣卑观念的普遍性<br>    第二十四章  “理学”的圣人无我与圣王专制<br>    第二十五章  论由传统政治观念向近代政治观念的转变<br>    第二十六章  论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br>    第二十七章  论由崇圣观念向平等、自由观念的转变<br>    第二十八章  近代社团政党与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br>    第二十九章  学会做公民<br>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三卷<br>    弁言<br>    第一章  王权主义: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定位<br>    第二章  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王权主义<br>    第三章  王权主义的刚柔结构与政治意识<br>    第四章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导论<br>    第五章  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br>    第六章  王、道相对二分与合二为一<br>    第七章  王、圣相对二分与合二为一<br>    第八章  圣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br>    第九章  战国百家争鸣与王权主义理论的发展<br>    第十章  先秦人性理论与君主专制主义<br>    第十一章  先秦时代的谏议理论与君主专制主义<br>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的整合<br>    第十三章  先秦时期的党、党禁与君主集权<br>    第十四章  王权至上观念与权力运动大势<br>    第十五章  先秦民论与君主专制主义<br>    第十六章  先秦礼论与君主专制主义<br>    第十七章  礼学与等级人学<br>    第十八章  论乐的等级思想及其社会功能<br>    第十九章  儒家人论与王权主义<br>    第二十章  儒家的理想国与王权主义<br>    第二十一章  不宜从儒学中刻意追求现代意识<br>    第二十二章  先秦法家关于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br>    第二十三章  先秦法家立法原则初探<br>    第二十四章  道、王与孔子和儒生<br>    第二十五章  君主名号穹庐性的政治文化意义<br>    第二十六章  帝王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br>    第二十七章  论中国古代的亦主亦奴社会人格<br>    第二十八章  臣民卑贱论<br>    第二十九章  臣民的罪感意识刍议<br>    第三十章  帝王对“学”与士人的控制<br>    第三十一章  论处在政治与思想文化复杂关系中的士人<br>    第三十二章  “天地之性人为贵”与王政<br>    第三十三章  清官问題评议<br>    第三十四章  先秦诸子与统治者在政治上的自我认识<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