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权论证范式的变革:从主体性到关系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04745
  • 作      者:
    严海良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严海良  江苏丹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员。200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人权与宪法理论。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个权利的时代。人权是时代的普遍观念,是惟一被共同接受的道德与政治语言。然而,人权话语的盛行并没有能够有效兑现呵护人的尊严的承诺,在人世间实现正义。通过追溯人权史,《人权论证范式的变革——从主体性到关系性》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人权理论都是从主体性哲学出发的,从而都属于主体性人权论证理论。在后形而上学的多元化时代,要指望通过人权有效保障人的尊严,建立和谐秩序,须实现人权论证范式由主体性到关系性的转向。归根到底,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人权则是一种人际社会关系中的要求。人权表达的就是如何通过主体间的规范共识,保障每个人平等的权利与自由,实现美好生活的理念。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  人权的主体性论证理论
    第一章  理性与自由:康德论人权的确立
    尽管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无须赘说,但康德在人权理论上的开创性贡献却往往被忽视。事实上,如果说他在哲学领域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那么在人权思想领域,他则发动了人权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如果说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次革命是在同中世纪基督教神权作斗争的过程中,把人从神权束缚下解放出来,那么,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人权的第二次解放运动”,康德则是“在人权和神权继续斗争的同时,使人权进一步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康德人权观而言,不仅在于康德“所提的应当把人人看成本身即是目的这条原则,是人权说的一种”,“可以看作人权说的一个抽象形式”,而且在于“他给予问题以一种新颖的哲学基础和范围,也就是用所谓独立于所有经验的合法的术语来表述问题,并将其奠定在他的道德哲学和历史哲学基础上。”
    第一节  康德论人权的逻辑起点
    康德的人权理论是在他的权利学说中得到论述的。权利学说与“德性学说”一起构成了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尽管如此,对康德人权观的理解则须放到其批判哲学的整体背景中来进行。从批判哲学来看,康德在论述到一般哲学的概念时就明确表示,他的所有研究都是从人本身出发的。“在这种世界公民的意义上,哲学领域提出了下列问题:1.我能知道什么?2.我应当做什么?3.我能够期待什么?4.人是什么?形而上学回答第一个问题,伦理学回答第二个问题,宗教回答第三个问题,人类学回答第四个问题。但是从根本说来,可以把这一切都归结为人类学,因为前三个问题都与最后一个问题有关系。”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多元论语境与人权的时代困境
一 多元论前提与人权的确立
二 人权普遍化与人权的困境
第二节 人权论证范式的批判性转向
一 人权概念要素分析
二 人权论证的主体性范式
三 人权论证的关系性转向

上篇 人权的主体性论证理论
第一章 理性与自由:康德论人权的确立
第一节 康德论人权的逻辑起点
一 人的双重性是人权的出发点
二 人的自由是人权的逻辑起点
第二节 道德法则与人权的道德基础
一 道德与理性命令的二分
二 绝对命令与人权的道德奠基
第三节 外在自由与人权的确立
一 外在自由与人权的证立
二 原始契约与人权的确立

第二章 自律与他律:传统人权观的康德批判
第一节 对自然权利理论的批判
一 理性与自然权利观的阐明
二 自然权利观与他律
第二节 对功利主义人权观的批判
一 功利原则与功利主义人权观
二 功利与道德上的他律

第三章 权利与善:康德人权观的当代承继与歧见
第一节 权利优于善:罗尔斯的人权理论
一 对功利主义人权观的批判
二 源于道德主体的权利诠释
第二节 反对权利优于善:社群主义人权观
一 对康德式“自我”人权观的批判
二 权利的“共同体”起源
三 一点评议

下篇 人权的关系性论证理论
第四章 主体性与人权论证理论的检视
第一节 主体性人权观论证路径的检视
一 康德式自由主义人权观的论证路径
二 社群主义权利观的论证路径
第二节 主体性人权观哲学依据的检视
一 康德式人权观的主体性视角
二 卢梭式社群主义权利观的主体性考察

第五章 关系性与人权论证范式的转向
第一节 “为承认而斗争”:黑格尔的遗产
一 自然法与人权起源的路径选择
二 主观精神与人权的相互承认
第二节 人权的社会学路向的尝试
一 相互承认的自然主义转化
二 “普遍化的他者”与人权的起源

第六章 交往行动与人权的相互承认
第一节 交往理性与人权的社会基础
一 交往行动与普遍语用学前提
二 交往理性与生活世界的合理化
第二节 人权相互承认的伦理学原则
一 理想的言语情境
二 商谈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商谈原则与人权的逻辑起源
一 商谈原则与人权的面向
二 人权的逻辑起源

尾论 人权与和谐
第一节 人权论证的中国语境
一 儒家人性观与人权的相容性
二 关系性自我与人权论证
第二节 人权关系论转向与和谐
一 人权入宪与构建和谐社会
二 超越人权争议与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