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公民的选举:一个公共选择话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079446
  • 作      者:
    杨云彪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杨云彪,1970年生,江苏金湖人,法学博士。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选举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展开
内容介绍
    《公民的选举-一个公共选择话题》认为,选举是公民从事公共物品生产的一种政治活动,可以纳入公共选择研究的范围。<br>    《公民的选举-一个公共选择话题》所述选举对象,既包括议员,也包含政府首脑,着力点在议员选举;既分析直接选举,也研究问接选举,着力点在直接选举;既研究古代城邦选举,也研究现代民主选举,着力点在后者。《公民的选举-一个公共选择话题》试图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运用,揭示中西选举实践上的共性,解读选举权发展的历史,提倡选举法治化和选举权的合理配置,分析选举中参与者行动的逻辑和选举竞争的必要性,引导人们走出选举认知上意识形态化的误区,倡导公共权力的有限参与。《公民的选举-一个公共选择话题》的落脚点放在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全文分析的终点,也是对十七大报告提出战略目标的解读。<br>    《公民的选举-一个公共选择话题》从选民偏好入手分析,分析了台湾国亲两党的选票交易、柬埔寨的政治交易。认为,对于利益集团或利益群体在选举中的影响,应当抱持宽容的态度。民主主要不是构建产生的,而是缓慢发展起来的,而民主的发展需要社会资本。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选举理论制度比较与公共选择分析<br>    第一节 认识选举<br>    (一)选举的演变与革命<br>    关于选举,《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通过投票选择公职人员,或接受或拒绝某种政治主张的正式程序”。《大美百科全书》称为“由合格参与者投票选择官员或作出相关政策规定的过程”。《法国拉鲁斯百科全书》则定义为“选举国家机关代表和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应遵循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可见,选举既包括选举议员和政府官员,也包括选民对某些政策的决策。后者主要是指将政策交付全民进行公决的情况。这种选民决策一般包括“创制”和“复决”。“‘创制’是由一定人数发起的全民投票,用以提出特定法律草案、修正案或公共政策;‘复决’单在法、美及其他国家采用,借着全民投票直接决定重大问题。”比如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时民进党捆绑提出的“入联公投”和国民党提出的“返联公投”,就是一种“复决”。当然,这种公投因没有得到台湾选民的支持而破产。<br>    选举是政治选择的一种方式,它并不专属于某个社会形态,也不必然与民主划等号。在初民社会、古希腊民主共和时代、封建专制时代甚至西方教权统治时代都有选举作为政治选择的方式。当然,政治选择的方式很多,人类社会的政治选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选择或抉择方式。概括起来,这些方式不外乎对外来强权的默认、对神灵代言人的遵从和反抗、重建政权、改革现有体制四种,而选举则蕴涵在这些方式之中。<br>    ……
展开
目录
前  言<br>第一章  选举理论制度比较与公共选择分析<br>第一节  认识选举<br>(一)选举的演变与革命<br>(二)选举的功能:多数人统治与少数人治理<br>(三)各类选举制度比较<br>第二节  社会变革的合法性难题与公共选择<br>(一)君主悖论:尼泊尔和不丹的变革<br>(二)社会变革的合法性难题<br>(三)公共选择的回应<br>第三节  公共选择的方法及其应用<br>(一)从布坎南到唐斯<br>(二)方法模型:“聪明人”的选择<br>第二章  选民偏好<br>第一节  民主与偏好<br>(一)偏好为王<br>(二)单峰偏好与双峰偏好<br>第二节  阿罗不可能定理与中国<br>(一)阿罗不可能定理及其批判<br>(二)阿罗的启示<br>第三节  选民主导下的选举<br>(一)奥巴马与希拉里的困局<br>(二)马英九的选民战略<br>第三章  选举规则(一)  多数规则的神话<br>第一节  规则的起源:公共物品和外部性<br>第二节  全体一致规则、少数规则与少数人的权利<br>(一)昂贵的全体一致规则<br>(二)少数规则:爱斯基摩人的福音<br>第三节  多数规则与多数人的统治<br>(一)政治是一种“高贵”的事业<br>(二)点人头优于砍人头<br>(三)奥巴马与麦凯恩之争——达尔论多重少数人统治<br>第四节  我国选举规则的改革<br>(一)改复合选区为单一选区<br>(二)改简单多数为相对多数<br>(三)实行“单一选区两票制”<br>第四章  选举规则(二)  策略和交易行为<br>第一节  互投赞成票的“潜规则”<br>(一)形成条件<br>(二)利益计算<br>第二节  “潜规则”的实例与评判<br>(一)修路有多难<br>(二)利益集团的策略<br>(三)次优的选择<br>第三节  选举中的策略行为<br>(一)我国基层选举中的策略行为及对负面因素的控制<br>(二)台湾蓝营的选票交易和政治分肥<br>(三)柬埔寨的政治交易与政局稳定<br>第五章  选举权(一)  产权分析与历史解读<br>第一节  选举权的产权特征<br>第二节  西方普选权的历史状况<br>(一)人权公约<br>(二)群体歧视<br>(三)权利不平等<br>第三节  科斯定理与产权理论的应用分析<br>(一)科斯三定理<br>(二)选举权的产生、歧视与不平等<br>第四节  普选权发展的历史抉择<br>(一)历史趋势<br>(二)交易成本左右普选权<br>第五节  我国选举史的解读<br>(一)曲折的发展史<br>(二)产权约束与公私权的博弈<br>第六章  选举权(二)  选举法治化<br>第一节  选举的法治约束<br>(一)法律规则的制定<br>(二)选举立法与纠纷裁决<br>(三)选举法治化的基本原则<br>第二节  程序正义与我国选举立法对策<br>(一)选举的程序正义<br>(二)我国的选举程序正义<br>(三)完善我国的选举程序<br>第三节  选举立法的成本分析<br>第四节  我国选民选举权约束与制度改进<br>(一)权利界定成本<br>(二)权利冷漠与权利的“公地悲剧”<br>(三)参选立法<br>第七章  选举行动(一)  理性选民的行动逻辑<br>第一节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理性的“无知”<br>(一)科斯谈判理论的“失灵”<br>(二)理性选民“理性的无知”<br>第二节  选民行为对宪政的影响<br>(一)选举影响宪政走向的路径<br>(二)人民的胜利<br>第三节  选举中的选择性激励<br>(一)搭便车的诱惑<br>(二)选择性激励<br>(三)我国选举动员制度改进<br>第四节  盐田预选:“选择性激励”的实证考察<br>第八章  选举行动(二)  参选、参选、参选<br>第一节  选举中的竞争<br>(一)政治市场的垄断成本<br>(二)适度开放<br>第二节  重构唐斯投票模型<br>(一)唐斯投票模型<br>(二)对唐斯模型的修正<br>第三节  我国1998~2006年选民参选的实证考察<br>第四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2007年议会选举考察<br>(一)区议会选举概况<br>(二)屯门选举温而不火<br>(三)从旺角到大埔<br>(四)港岛立法会补选明争暗斗<br>第五节  竞争性选举的困境<br>第九章  议会制度代议制基础和代表行动的逻辑<br>第一节  代议制的基本变量与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br>(一)代议制的四个变量<br>(二)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br>(三)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会议制度的选择<br>第二节  代表结构比例的实证考察与合理性分析<br>(一)结构比例现状<br>(二)分析评判(以深圳福田为例)<br>(三)解决结构比例困境的出路<br>第三节  代表行动的逻辑<br>(一)代表的收益计算<br>(二)代表服务选民的困惑与选择<br>第四节  选举规则与代表约束规则的冲突与整合<br>(一)“选得好”与“做得好”<br>(二)选举规则与代表自律<br>第五节  从公共选择看基层人大制度创新<br>(一)杨剑昌的道德自觉与“得失”<br>(二)月亮湾片区代表联络站的“选民收益”<br>(三)龙岗询问的合法化功能<br>后记<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