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反,中国近代以来的历次改良运动,从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立宪运动到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改革,它们对社会文明,不管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正面作用,已经和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
作为一个改良主义者,张元济是一贯坚持“和平改革,勿伤元气”的主张并身体力行之的。戊戌变法运动过程中,他和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等站在一起;抗日爱国运动中,他与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站在一起;国共内战时,他则与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们站在一起。值得指出的是,张元济虽然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但却一贯反对采用激进或暴力的方法解决问题。
对于国家和民族,张元济所从事的是一项扶本固元、致力于根本的工作。中国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有体制上的问题,有文化上的问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更成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两次革命便可以一蹴而就的。中国社会的质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量变过程作准备,量变的基础就是开发民智、普及和发展教育。这是项根本性的工作,就是兴国之“本”、强国之“元”。国家的元气不足,根本不固,就没有或缺少前进的动力。扶本固元即是“量变”,抛开量变谈质变,无异于揠苗助长,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是好心办坏事。
第二,读书人学而优未必仕。如何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知识分子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问题。张元济在这方面是个成功的例子。如果说张元济第一次告别仕途是出于无奈的话,那么后来的两次辞官就不能不说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自觉选择了。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使旧式知识分子尽入官本位毂中。但近代中国缺的不是拿俸禄吃皇粮的行政官员,而是经世致用的造福于国计民生的各方面的建设人才。与其在腐败的官场上耗费精力,还不如转向民间做一些实实在在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事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