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载誉归故国
一、厚重异国情
贞观十六年(642年)五月,玄奘参与无遮大会罢,带着深切的感受,向戒日王辞行,戒日王依依不合,要求他多留十几天,鸠摩罗王快人快语,说:“法师如果愿意住在我国,我愿意为法师建造一百所伽蓝。”因为他知道玄奘已注意到他的国家一所伽蓝也没有。
玄奘认为既已学成,理应弘扬佛法于东土,因此一一加以婉拒,他们也就不再强留。戒日王并表示,若计划循海路归国,他可派专使护送。玄奘说:“来印度的途中,曾与高昌王有约在先,不能辜负他的盛情,所以仍决定循陆路回去。”“那您需要多少路费?”“不必!不必!”“哪有这种事?”于是两位国王争相赠送路费及礼物,但都被玄奘辞谢,只接受一件鸠摩罗王送的曷刺厘帔。据说是一种用山羊或骆驼身上较细的毛织的衣服,也有人说是鹿毛织成,防雨效果很好。
出发的那天,众人依依不合,珍重告别,两王及诸众饯送数十里呜咽而别。在曲女城大会时,戒日王发现玄奘把回国所带的佛像经典委托北印度乌地多王的卫队代为运载。他原来要面送玄奘的东西均被拒绝,就利用这个机会,准备了一头大象,金币三千,银币一万,速交乌地多王,请他找机会转交给玄奘,供法师作盘费。
玄奘带着佛像经典,随北印度王乌地多的军马踏上归途。
玄奘想到,在他初来时,对伟大的印度文化和人民还感到神秘、新奇;在印度的十几年,他逐渐认识了印度文化,打开了佛教的知识宝库,熟悉了印度各地风俗民情,结识了为数众多的学者和朋友,印度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现在要离开它,又怎能不令他依依难合呢?
跟着北印度王乌地多的大军行进,玄奘骑在象上,不时地回首望望曲女城,望望那烂陀寺。但见天低云平,一重重山,一重重树,阻隔了他的视线。到了第三天,忽然后面尘土大起,有一批人马急行赶上,玄奘看时,为首的正是戒日王、鸠摩罗王,有跋吒工,快马加鞭,飞奔前来。玄奘又惊又喜,立刻迎上前去,和他们相见。
原来戒日王和鸠摩罗王送别玄奘后,日夜思念不已。那时交通不便,中国和印度,隔着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就如同两个世界。大家知道这一番别离,如同隔世,不容易再见一面。戒日王思念玄奘,心想玄奘走了不过两天,他带了许多经像,一路行进很慢,去的不会很远,何不赶上再聚一聚?
遂同鸠摩罗王、跋吒王等,各带轻骑数百,追赶上来。赶了一天一夜,果然赶上,相见之下,非常高兴,诸王紧紧握住玄奘的手,再一次珍重话别,辞意殷切,使玄奘非常感动,心中想到:世界上最珍贵的,莫过于人类的友谊,
这友谊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无间贫富,不分贵贱。他抬起头来,看了看戒日王,又看了看鸠摩罗王和跋吒王,他们是那样的诚恳,那样的真挚,那样的洋溢着友爱热情;玄奘激动不已,不由得落下泪来。戒日王又恐玄奘一路旅行不便,派了大官四人,用素帛作书,红泥封印,写给一路所经各国,请他们倒换关牒,发骑递送,直到大唐边境为止。这一番情意,表现了中印两国人民伟大的友谊。玄奘一路归去,心中感激不已。
来的时候有高昌王、西突厥可汗之关照,回去时又有北印度盟主戒日王的呵护,更重要的是唐太宗天可汗声威之护身罩,玄奘大师真可谓吉人天相。
玄奘西天取经,从他来去路线上看,我们会发现,去印度时,其路线呈扭曲状,回国的时候,除受地理因素影响不得略有弯曲外,大部分是直线进行。
大体说来在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境内的部分,走的是原来走过雕家,到阿富汗与俄属中亚交界处,开始一段他从未走过的路线,越过大雪山,过帕米尔高原,从天Lll南路向河西走廊行进回到中国。
玄奘随同北印度王乌地多大军,用大象一匹,载了佛经佛像,一路向北行去,从钵罗耶伽国起,经过侨赏弥国到毗罗删拿国都城,那位在那烂陀寺被他抢了大半学僧的师子光、师子月同学二人,因为住在当地,都跑来欢迎。玄奘在同学们力邀之下,开了《瑜伽抉择论》、《对法论》两门课,两个月讲毕才离开。又西北行一月余,经数国到闭兰达罗国,这便是北印度王都。乌地王十分款待,坚决挽留玄奘,住了一月。临别时乌地王遣人引送西行二十余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