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贪念即是净土
只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生才会轻松愉快
一位作家出名后,总是忙得昏天黑地。他感到生活很累,便去请教一位年长的禅师。
作家向禅师言道:“师父,我为何自从出名以后就觉得工作越来越忙,生活越来越累呢?”
禅师问:“你每天都在忙什么呢?”
作家如实地回答道:“我一天到晚要交际应酬,要演讲演说,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同时还要写作。唉!师父,我活得太苦太累了。”
禅师突然打开衣柜,对作家说道:“我这一辈子买了不少漂亮的衣服,你将这些漂亮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自然就能找到答案。”
作家说道:“师父,我穿着自己身上的这身衣服就足够了。现在你要我将这些漂亮的衣服都穿在身上,我会感觉很沉重的,我肯定会极不舒服。”
禅师说道:“既然你懂这个道理,为何还要来问我。”
作家问道:“师父,我还是不明白您的意思,敬请您说明白一点儿,好吗?”
禅师说道:“你不是已经知道你穿着自己身上的衣服已足够了,再给你穿上更多的漂亮的衣服,你会感到很沉重,也会觉得很不舒服。你难道还不明白你是作家,不是外交家,也不是演说家,更不是政治家,为何要去扮演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的角色呢?为何要去做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应该做的事呢?这不是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吗?”
作家恍然大悟道:“每个人都只能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得到幸福和快乐,人生才会轻松愉快啊!”
【醍醐灌顶】
很多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究竟为什么这么累呢?因为在追求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在做一些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身夕卜之物不可强求。身夕卜之事不可强为;只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只做自己该做的事。如此,人生才会自在洒脱。
从前,在一座寺庙中有一位和尚,已经修行了很久却无法得道。其实,他也没有其他的毛病,就是贪吃贪喝。别人吃一钵饭就够了,可是他总觉得不够,吃了还想再吃。有时明明已经吃不下去了,还要向别人要。眼见比他晚进来的师弟们都一个一个得道了,而他却没有什么长进。于是他很苦恼地请教住持:“师父啊!为什么我这么认真刻苦地修习佛法,却一直没有得道呢?”
住持回答说:“正是因为你贪吃,所以一直没有得道。不用着急。这样吧,明天我为你准备一餐饭,等你吃完后我再告诉你到底怎样才能得道。”
第二天一大早,这个和尚便急忙赶到住持那里。住持看见他来了,就端出满满一钵的小米粥,旁边还放着一个空盆。钵里的粥不断冒出热气,还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看得出来是刚做好的。
住持说:“你一大早就赶来了,应该还没吃早饭吧。这一钵小米粥归你了。你可以把它吃得精光,吃得像旁边的空盆一样。不过,这是刚做好的小米粥,要等它稍微冷一点儿之后,你才能吃,要不会很烫的!”
【醍醐灌顶】
和尚一闻到小米粥的香味就控制不住自己,很想马上把它喝掉,免得一会儿有人来分享。于是,他低下头对着那钵热腾腾的小米粥使劲儿吹着,想让粥快点冷下来。
刚吹了一会儿,他就急着问住持:“这粥已经冷了,我可以吃了吧?”住持盯着他说:“小米粥就算被你吹冷了,可是你的心还是热的。你应该把粥、看作是不干净的东西或者是一碗清水,这样你才能使自己的心冷却下来。”
和尚茫然地听着住持的话,似乎听懂了些什么,可是还是迫不及待地端真钵,开始喝小米粥。结果小米粥太烫,他不得不吐出来,刚好吐在面前那个空盆中。
这时,住持指着他刚吐出来的小米粥对他说:“你现在再把它吃掉。”和尚惊讶地回答说:“吐出来的,已经是不干净的东西了,怎么能再吃下去呢?”
这时候住持便对他说:“只要你把一切食物看作是别人的鼻涕或呕吐物,你的心自然会清净下来。内心清净才能深人了解佛法要义,才能修得正道啊!”
和尚顿时恍然大悟,马上改掉了贪吃的恶习,刻苦用功,后来果然进步神速,不久就修成了正果。
《淮南子.主术训》曰:“是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心存杂念太多,必然会形成种种羁绊。牵扯住我们前行的脚步,只有真正地静下心来,心无旁骛,才能有收获。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位很爱思考问题的王子。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疆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白了。”
王子听了老师的指示便上路了。不久之后,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世界”。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理想去规划这个世界,将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统统改掉。”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几年之后,王子又遇到了第二道门,上面写着“改变别人”。王子想:“我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们,让他们的性格向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再后来,他又遇到了第三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你自己”。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完美。”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
一天,王子见到了他的老师。王子说:“我已经看过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门了。我懂得,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这个世界上的人,而与其去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老师听了,微微一笑,说:“也许你现在应该向回走,再回去仔细看看那三道门。”
王子将信将疑地向回走。远远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门。可是和他来的时候不一样,从回来的这个方向上,他看到门上写的是“接纳你自己”。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自己时为什么总是生活在自责和苦恼之中:因为他拒绝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总把目光放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忽略了自己的长处。他因此学会了欣赏自己。
王子继续向回走。他看到第二道门上写的是“接纳别人”。他这才明白他为什么总怨声载道:因为他拒绝接受别人和自己存在差别,所以他总是不去理解和体谅别人的难处。他因此学会了宽容别人。
王子又继续向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门上写的是“接纳世界”。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世界时为什么失败连连:因为他拒绝承认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不及的,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他因此学会了包容世界。
这时老师已经在开始处等着他了。他看到王子若有所思的样子,便对他说:“不用我多说什么了,现在你应该懂得什么是和谐与平静了吧。”
【醍醐灌顶】
人的一生很短暂。从出生开始。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得往前走。记住:与其去改变世界和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要学会欣赏自己,学会宽容别人。学会包容世界。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远离贪念妈是净土
佛陀的弟子众多,而且大多数弟子都能遵从佛陀的吩咐,勤奋修行。很多弟子因此得了道,修成罗汉,消除了许多烦恼和痛苦。但是,有一个比丘,就是不肯用功。别人在打坐修行的时候,他却在呼呼地睡大觉。同修的师兄弟们都劝了他好多次了,可他还是照样我行我素,听不进半点儿劝说。 这个比丘最大的毛病就是爱睡觉,每天吃饱就睡,睡觉时还把自己房间的门关得死死的,外面有什么声音他全都听不见,就这样一个人在房中蒙头大睡,别人怎么叫也都叫不醒。
这天中午,嗜睡的比丘吃完饭后,又回到自己的僧房蒙头大睡了。他这一睡就没有起来过,直到第二天,僧房中一直鼾声如雷。
第二天上午是佛陀为大众说法的日子。所有的弟子都来了,唯独缺那个嗜睡的比丘。
佛陀问:“那个爱睡觉的弟子怎么没有来呢?”
一个弟子急忙站起身来回答:“佛陀!他从昨天中午睡到现在还没有醒过来,我们都叫不醒他。”
佛陀心中忽然想起,这个爱睡觉的比丘从今天算起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了。如果让他这样在昏睡中死去的话,他是得不到善终的。佛陀非常怜悯他,所以先让弟子们诵读经文,自己带着阿难前往贪睡比丘的僧房去了。
佛陀和阿难还没到,远远就听见雷鸣般的鼾声,一阵接着一阵,一阵高过一阵。推开房门后,鼾声更大了。那位比丘依然蜷缩在床上,睡得正香。
阿难先叫了几声,可是比丘毫无反应,依然睡着。后来佛陀走到比丘床前,用手指轻轻摇了摇比丘的身体,这个熟睡的比丘马上醒了过来。比丘见到佛陀正站在自己面前,慈爱地俯视着他,急忙起身向佛陀顶礼,说道:“尊敬的佛陀,请原谅弟子的无礼。”
佛陀告诉他说:“你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了。我不忍心见你在昏睡中死去而得不到正果,所以特地来叫醒你。”比丘大吃一惊。他根本没想到自己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他又惊又怕,不知所措。
佛陀安慰他说:“这是你命中注定的事。以前,你出家做比丘,却只知:道吃和睡,从来不思索法义,也不遵守佛法戒律。因为没有种下任何福德,命终后灵魂投生成米虫,就这样过了五万年,然后又投生为田螺、蚌和树干中的蠹虫,前前后后各过了五万年。你前身所投生过的生命都喜欢住在昏暗没有光亮的地方,而且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更特别的是这四种生命都喜欢睡觉,一睡就是一百多年,完全不懂得上进。经历了二十万年,你才赎清了前世的罪孽,所以今生能够投胎为人,并且出家做了比丘。既然做了比丘就应该勤苦修行,认真钻研。没想到你又像二十万年前一样贪吃贪睡,为什么你总是睡不够呢?可别忘了二十万年前你的前身的结果。”
比丘听了佛陀的话,羞惭得满脸通红,连忙向佛陀表示忏悔。就在他深深自责、忏悔的时候,一切杂念都随之消除了,并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修得了阿罗汉果。
【醍醐灌顶】
佛说,远离贪念即是净土。贪念让我们不满足于现状。让我们一直忙于苦苦追寻却永远实现不了目标:贪念让我们不快乐。让我们忽视了一路上经过的美丽风景,各种心喜乐趣也杳无踪迹。我们只有摒弃了诸如安逸等贪念。才捅找到一方净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
以坦然的心境面对生命中的无常
在印度,有一位孤寡的母亲,膝下只生了一个儿子。母子俩相依为命,没有什么亲戚可以依靠,孤苦伶仃。这位母亲把自己的终身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于是便对儿子,疼爱倍加,生怕一个闪朱,失去了唯一的希望。
有一年,村子里流行了一场瘟疫。很多小孩子因为抵抗力薄弱,无辜地被病魔攫走了生命。寡母钟爱的儿子也不幸地死于这场流行疾病。伤心欲绝的母亲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每天搂抱着早已气绝、全身冰冷的孩子,号啕悲哭,痴迷地对着孩子喃喃地呼唤,企图唤回孩子那可爱的笑靥,但是孩子所回应的只是寂然的无言。
从此,妇人碰到人便苦苦祈求:“什么人带走了我的孩子,把我的心肝宝贝还给我!”“我的孩子死了,天哪!什么人能救救我的孩子?”
可怜的妇人活在丧子的悲痛之中,哭断了柔肠,哭碎了慈母的一颗心;哭干了泪水,哭出了一眼的血泪。街坊邻居们爱莫能助,大家不知道如何来帮助这位不幸的母亲。
恰巧,佛陀带着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来到了这个国家,并且接受国王的邀请,传经说法。人们扶老携幼都到精舍,聆听佛陀宣说妙法。
有一个村人不忍心妇人沉沦在锥心拆骨的痛苦深渊,把妇人引进到佛陀的座前,希望佛陀给她一些启示。佛陀慈悲地看着妇人说:“妇人家!你丧失了人间最珍贵的宝物,你只要找到一样东西,我就有办法救活你的孩子。”
绝望中的母亲听到佛陀充满光明、生机的法音,抬起泪水迷蒙的双眼,无限期盼地注视着佛陀说:“佛陀!只要能救活我的孩子,任何东西我都愿意去寻找!”
佛陀便对她说:“你如果能找到吉祥草,把它覆盖在你孩子的身上,你的孩子便能起死回生,可爱如昔。”
母亲似乎感觉到了希望,赶紧问道:“什么叫做吉祥草?要到那里才采得到呢?”
佛陀接着说:“吉祥草生长在从来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之中,你赶快去寻找吧!”
于是,怀着一线希望的母亲,锲而不舍地、挨家挨户地寻找那挽救他儿子的吉祥草。每到一户人家,她便恭敬合十问道:“请问你家曾经死过人吗?你家里有吉祥草吗?”
“我家没有种植什么吉祥草。我家两个月前才死了个老人家。”被问到的人知道她遭遇丧子的剧痛,虽然被询问到如此唐突的问题,但是也不以为意。只是没有一个人家不曾死过亲人的。妇人失望极了,世间之大,竟然没有一人能够救护她的孩子。
佛陀于是接着开示她说:“你终于明白任何人家没有不曾死亡过亲人的道理。世间上一切万物有生必有死,有生必有灭。诸行无常的生灭现象是自然的法则。任何有生命的有情众生,必定要经过死亡的过程,因此你儿子的死亡也是一种必然的实相。”
【醍醐灌顶】
佛家认为,诸行无常。世间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人类都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山河大地也有着微妙的循环变化。没有一样东西是恒常不变的。因此。佛教主张一种“花开无生见如来”的“无生”。我们既已是众生之一。那就要学会以坦然的心境来面对生命中的无常。
知足常乐便是自在人生
有一个年轻人刚结婚,小夫妻新婚燕尔,浓情蜜意,日子过得极为甜蜜。于是,年轻人逢人就说结婚好,劝大家赶快成家,享受家庭的快乐。
一个朋友听到他老是鼓励人结婚,终于忍耐不住问他:“家是火宅,家是枷锁,成家是往火坑跳,往自己身上套上枷木,结婚有什么快乐可言?”
年轻人眉飞色舞,喜形于色地说:“结婚太美妙了!过去单身的时候,我要自己煮饭洗衣。现在可不同了。我工作下班回家,打开家门,美丽的妻子就会为我递上一份报纸,送上一杯热茶,给我一份甜蜜的笑容,为我穿上柔软的拖鞋。我家中养的那条纯白的鬈毛狗,就在我身前身后围绕,汪汪地叫着跳上我的膝盖,向我撒娇。家可以安顿疲惫的身心,家是天下最温暖的安乐窝。我劝你赶快效法我,找个对象结婚吧!”
沉浸在新婚喜悦的年轻人,俨然成了婚姻介绍所,不仅自己结了婚,并且还努力撮合了几对佳偶。
快乐的时光飞快地流逝,三年的岁月恍如昨日。两个朋友在街头上不期而遇。朋友欣喜异常地抓住年轻人的臂膀说:“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我准备步你后尘,下个月我就要结婚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