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随缘心
1.佛即众生,众生即佛
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在迷的佛。
学圣学贤,无所谓过早过晚太老太少之别,但能一念觉悟,众生即佛。
佛在灵山,佛在心头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你心头。
有一天,灵训禅师前来拜访归宗禅师。
灵训禅师问归宗禅师:“请问禅师,什么是佛呢?”
归宗禅师很是为难地望着灵训禅师说:“我不能告诉你。即使告诉你了,你也不会相信啊。”
灵训禅师听后,马上说:“不对啊,禅师!我是诚心来向您请教的,您的话,我怎么敢不相信呢?”
归宗禅师点点头说:“那好吧!你既然相信我,那就靠过来,让我告诉你!”
接着,归宗禅师把嘴巴贴在灵训禅师的耳朵上,细声细语地告诉他说:“你就是佛啊!”
灵训禅师听了之后,先是一愣,然后放声大笑道:“我就是佛!哈!哈!哈!我就是佛!”
可见,众生不应该舍弃自己内心的灵山,而应该从自我的心中提炼自性的宝藏。
众生是菩萨,心善可称佛
心存善念可称佛,率真做事行佛道。
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大悲感生,悲惜化泪雨。佛家以慈悲为怀,所谓“慈”,就是爱护众生,有给众生以安乐之心;而怜悯众生,有拔除众生痛苦之心,则为“悲”。观音菩萨既有博大的“爱护心”,又有非
凡的“怜悯心”,所以其美名尊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其实佛也并非那么神秘。丹霞禅师有一次路经洛阳的惠林寺,正值严冬时节,天寒地冻。于是他就将寺里的木头佛像扛了下来,烧火取暖。
寺里的住持见了,大发雷霆:“你怎么敢把佛像烧了呀!”
丹霞禅师泰然自若地答:“噢,我是想把佛像烧出合利子来呀!”
住持惊愕地问:“木头的佛像能烧出合利子来吗?”
丹霞禅师道:“既然烧不出合利子来,那就是木头,不是佛了,尽管烧好了。”
后来,丹霞禅师安然无恙,而住持却因心火上蹿,掉了两道眉毛。
众生皆苦,惟怀有一颗大慈大悲的善心持身处世,方能苦中有乐。而心存善念,便可称佛。
只要本性率真地做事,就是行了佛道。木头佛像烧不出含利子,千真万确。所以“泥佛不渡河,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真佛内里坐”。说到底,决定我们自身价值的条件,并不在于我们所得到的外物,而在于我们自己的心灵和行为。因为真正的佛是在人的心中。
佛性一直在我们的心里,只是我们不认识它,不知道看重它。它是人生命的根,是心灵的船,载我们渡过大千世界,而内心深处依然完好如初。
佛即众生,众生即佛
事物的相通常常妙不可言。
禅宗南宗的创立人六祖慧能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佛性就存在于人的心中,人只要去掉妄念,就会顿见自己的清净本心,就成佛了。这就是顿教法门“即心即佛”的观点。
如果你去过西藏,一定很难忘记那里的洁白。洁白的雪山,洁白的经幡,洁白的羊群……时刻圣洁满眼。
在那里,人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天对山的呼应很直白,羊对路的点缀很随意。自在随着天地蜿蜒,不仅人,仿佛每只羊心中,都有佛。
拜佛者遍天下,藏族人是最无功利心的。他们求佛,并不是许愿,而是求心灵的幸福感。藏族人会将一生的积蓄捐给寺庙,就像交给家人一样自然。他们相信自己住得离天很近,离佛很近。相信只要自己善良,佛时刻在自己身边,同吃同住。
佛教门派众多,禅宗真正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让佛走进大众心中。
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于亲切感。慧能反对佛祖崇拜,认为解脱要靠自己,不应崇拜偶像。他说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佛和众生本质是没有区别的,区别只在于“迷”和“悟”。自性迷即众生,自性觉即佛。慧能的成功,正在于他在佛和众生之间画了等号。
“佛是人向善的心。”人越善,与佛越近。
2.佛心
心是一切的根本。
每个人的心,都是最善巧的工匠,可以把自己雕刻成佛,也可以雕刻成魔。
何谓佛心?何谓魔心?佛心,教你看什么都顺其自然;魔心,教你看什么都不顺眼。
魔心造地狱,佛心造天堂
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
善成佛心,恶造魔心,而魔心造地狱,佛心造极乐。恶念涌现时,其实只需轻轻转个身,就能抓住善的影子。
有一个民妇去拜访法演禅师,请教佛门常说的地狱与极乐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一种理想,并希望禅师能带她参观真实的地狱与极乐世界。
法演禅师立刻用脑中所能想像得到的污秽轻薄的语言来调戏这个民妇。这位妇人十分惊讶,刚开始时基于礼貌的关系,妇人并没有回嘴。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大喝道:“你算什么禅师?简直是个狂妄无礼的家伙!”一边说着,一边抡起木棍朝禅师身上打去。法演躲避木棍,跑到大殿木柱后,对着面露凶相、从后追赶而来的民妇说道:“你不是要我带你去参观地狱吗?你看,这就是地狱!”
恢复平静的民妇,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急忙参拜道歉,请禅师原谅她的鲁莽。
法演禅师道:“你看,这就是极乐!”
心善即天堂,心恶即地狱。天堂地狱,皆由心行造作。天堂地狱在哪里?这有三说:第一,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第二,天堂地狱在人间;第三,天堂地狱在我们的心上。
我们的心,每天不知要在天堂地狱之间来回多少次。
弃恶从善时,魔心成佛心
让魔心变成佛心,是最大的善。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住在大山里的禅师,他们讨论关于美德的问题。这时候,一个强盗也找到了禅师,他跪在禅师面前说:“禅师,我的罪过太大了,很多年来我一直寝食难安,难以摆脱心魔的困扰,所以我才来找你,请你为我澄清心灵。”
禅师对他说:“你找我可能找错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深重。”
强盗说:“我做过很多坏事。”
禅师说:“我曾经做的坏事肯定比你还要多。”
强盗又说:“我杀过很多人,闭上眼睛我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禅师回答说:“我也杀过很多人,我不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强盗说:“我做的一些事简直没有人性。”
禅师回答:“我都不敢想以前我做的那些没有人性的事。”
强盗听禅师这么说,就用一种鄙夷的眼神看了看禅师,说:“既然你是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还在这里自称为禅师,还在这里骗人做什么!”于是他起身轻松地下山去了。
年轻人在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等到那个强盗离去以后,他满脸疑惑地问禅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说?我很了解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从未杀过生。你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呢?难道你没有从那个强盗的眼中看到他已经对你失去信任了吗?”
禅师说:“他的确已经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难道没有从他的眼睛中看到他如释重负的感觉吗?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他弃恶从善呢?”
年轻人激动地说:“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美德!”
远处传来那个强盗欢乐的叫喊声:“我以后再也不做坏人了!”这个声音响彻了山谷。
强盗的“魔心”变成了“佛心”,禅师亦成就了人世间最大的善。
“百年垢衣,一日而浣,可得鲜净。”上百年的污垢衣服,一旦洗干净了,照样是光洁鲜亮的。一个生命从百千万亿劫中所犯下的罪过所带来的业障,只要用佛法的清净水加以清洗,那么一会儿工夫也就洗干净了,而本心照样是那么纯洁美好。
佛教里推崇人善良的本性。只要你能够一念回转,放下一切感受,不再执著于邪念,那么你的心灵仍然会像以前没有污染过一样。不仅如此,还可以立即成佛得道,解脱痛苦与烦恼。
“千古善恶由一心,心若无时罪亦空。”禅师正是相信垢衣可浣,人能够弃恶从善,所以才甘愿自毁名誉来拯救强盗那颗已弃恶念的凡心。
清净心生佛,众生皆般若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有心,凡事都会有感受和体验。佛是由心中造出来的;魔也是由它造出来的;幸福与痛苦,善良与丑恶也是由心所造。
人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感受,所以佛祖讲经刚开始,菩提便请教如何降伏自己的心,才能达到觉悟之佛境。
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其实改变自己的心态,就能改变自己的世界。
天下无物不美,但是要有一颗欣赏的心。若我们不去欣赏,反而以仇恨之心看世界,这个世界便充满了仇恨,自己亦被魔心掌控。当懂得欣赏时,就拥有了佛心,即能以欢乐之心看待世界,这世界便充满了欢乐。心有多宽,世界便有多宽;心有多善,世界便有多善;心有多美,世界便有多美。美是不可外求的,幸福的人生,不是靠名利的获得而得到肯定,功名二字,得到可喜,失亦欣然,如果刻意追求,只是徒增烦恼与痛苦。
心是一切的根本,他如工画师一般,能画出世间百态。
佛在心头坐,魔从心头起,只有战胜自己,才会找到永恒的快乐。
……
一 随缘心
佛即众生,众生即佛
佛心
禅悟的魅力
随缘
顺其自然
看破
佛度有缘人
二 因果心
前世今生
行恶因,吃恶果
种善因,收善果
杀生之果报
改过之福报
三 慈悲心
慈悲为怀
善良为人
行善为要
作恶为戒
积德为本
四 平常心
有与无
荣与枯
生与死
择与舍
活在当下
平常心
放下
五 忍让心
心忍让
心平和
心宽容
心谦卑
心博大
六 修行心
念经与成佛
踏实
雕琢
自省
增进智慧
明辨
力行
七 自知心
人贵有自知之明
人贵有清醒之心
人贵有自信之气
人贵有自强之勇
人贵有追求之志
人贵有自爱之品
八 不贪心
无底洞
地狱门
诱惑景
七分饱
快乐道
不贪心
九 自助心
求人不如求己
自助者有天助
学会保护自己
承担生命责任
经营你的天赋
拥有坚强的心
十 质朴心
心之净
简之美
真之贵
信之重
新之妙
十一 感恩心
感激亲人
感激朋友
感激敌人
感激生命
十二 超脱心
莫生气
禅意的生活
宁静的生活
从容的生活
超脱的生活
境由心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