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烦恼人生无烦恼:金刚经的智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6024860
  • 作      者:
    童鹰著
  • 出 版 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9
收藏
内容介绍
     《烦恼人生无烦恼:金刚经的智慧》的宗旨,就是力求还《金刚经》的本来面目,使它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可供借鉴和可供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金刚经》是以谈空为核心的典籍,但它的重点在于谈无我。打开《金刚经》我们就会发现,《金刚经》处处都在说无我。如《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曰:“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又曰:“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曰:“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这些都说明了无我在修习菩萨道中的重要性。
展开
精彩书摘
  经文选讲
  从王子到乞丐,释迦牟尼为什么创立佛教
  在人类文化史上,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越来越频繁地被历史学家称为世界文化史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需要精神巨人而且产生了精神巨人的时代,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是其中之一。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信徒对他的尊称,意思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本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净饭王的太子。据传释迦牟尼生后七天,其生母去世,后由其姨母抚育长大。
  释迦牟尼成年之后,时常流露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其父王为此深感不安,于是为他娶来邻国觉善王之女成婚,并为他修建了豪华的温、暑、寒三宫居住,同时选派一批绝色美女侍奉。释迦牟尼在与王妃生了一个叫罗侯罗的儿子之后,仍然不为世俗的享乐生活所动,毅然出家修行,以求领悟人生的真谛,寻求人生烦恼的解脱之道。此后经过六年的苦修而毫无结果。当他决定放弃苦修而在一棵菩提树下静思默想时,终于觉悟得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关人生真谛和解脱之道的宗教理论,于是聚众讲经,经过45年的传经布道,最终创立了佛教。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已有2500余年,传播地域已遍及以亚洲为主的世界各地,早已成为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岁月悠悠,尘世茫茫。时隔25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不论僧俗,仍然不能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身为王太子的释迦牟尼为什么要出家修行,创立佛教?
  从根本上来说,释迦牟尼出家修行,创立佛教,是想以宗教形式净化人类心灵,领悟人生真谛,解脱人生烦恼,从而为人类在思想文化上建构一个融至真、至善、至美于一体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既是一种生命觉悟和生命智慧,更是一种理想境界和理想信仰。
  释迦牟尼既有帝王宫廷富豪奢华生活的经历,又有甘当乞丐自找苦吃的低贱困苦生活的体验。释迦牟尼体验到,富贵有富贵的烦恼,贫贱有贫贱的烦恼;生时有生时的烦恼,死时有死时的烦恼。总之,人生就是烦恼。那么,人类有没有可能解脱人生烦恼,度过理想人生?释迦牟尼悟道后,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那就是领悟人生真谛,在心中建构一个理想的人生境界、智慧和信仰,那也就是心中要有“佛”。
  当然,释迦牟尼出家修行创立佛教,也有其深刻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原因。就其历史原因而言,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正是印度历史上的战国时代。仅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较大的国家就有16个。这些国家彼此攻伐,民无宁日,生灵涂炭。而就其社会原因而言,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正是印度种姓制度兴盛的时代。婆罗门(祭司),刹帝利(国王和武士),吠舍(农民和手工业者)和首陀罗(奴隶和粗工)四个阶层地位世袭,等级森严,矛盾重重。而在文化方面,当时的印度次大陆也是宗教派别林立。其中较有影响的宗教派别就有以婆罗门教为代表的六种宗教。对于这六种宗教,释迦牟尼均不满意,认为它们都没有领悟人生真谛,解脱人生烦恼。出于以上种种原因,释迦牟尼决心出家修行,体验人生,为人类建构一个真善美的精神家园,倾尽毕生精力,最终创立了佛教。
展开
目录
第一品  法会因由
从王子到乞丐,释迦牟尼为什么创立佛教
“我”是谁
黄金铺就的讲经园
释迦牟尼的“粉丝”
“粉丝”愿当苦行僧
第二品  善现启请
须菩提真是孙悟空的老师吗
罗汉、菩萨与佛:修行路上的三级学位
人要安颗什么心
善护念:善恶生死一念间
学了佛,烦恼人生无烦恼
第三品  大乘正宗
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与雷锋精神
小虫小草总关情:众生平等与普度众生
罗汉的思想境界与菩萨的思想境界
三学与六度:怎样当罗汉与怎样当菩萨
人间四相与菩萨无相
第四品  妙行无住
六尘、六根与六识:佛教也讲认识论
抱女渡河:谁着相了
风来疏竹与雁渡寒潭
第五品  如理实见
三个如来:如来ABC
相:非相与着相
第六品  正信希有
正宗信仰的力量:佛教为什么流传至今
猪八戒与希特勒:你能说不是因果报应吗
佛法无相:信仰的归宿在哪里
第七品  无得无说
得无所得与说无所说
无字经与有字经:唐僧该取哪种经
唐僧错了,武则天对吗
第八品  依法出生
三千大千世界与现代宇宙学
爱因斯坦的宇宙观与释迦牟尼的宇宙观
把哭婆婆变为笑婆婆:最大的布施与福德
四句偈与好了歌:点化人生的诗
《金刚经》:佛教诸经之母
第九品  一相无相
小乘罗汉道也有四级果位
弥兰艳遇:人生难解的见思惑
见思惑:人类难解的烦恼因
第十品  庄严净土
燃灯佛的中国心
阿弥陀佛的天国在哪里
一首名偈,千古绝唱
孔乙己的悲哀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
释迦牟尼的演说艺术
土皇帝与洋和尚之争
人生的终极关怀莫过于有个正宗信仰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
佛塔寺庙从何而来
尊重正宗信仰:信仰与信仰主义
《金刚经》放在哪里才灵验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
般若智慧说金刚
从大干世界看人生
释迦牟尼的三段论与黑格尔的三段论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
佛门的第一位哲学家
大乘六度说忍辱
菩萨心与菩萨行
五语:佛教的言论原则
如来在人间,不离人心觉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
说布施是为了说信仰
密室印心:《金刚经》为谁而说
释迦牟尼怎样评价小乘佛教
释迦牟尼的信仰崇拜观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
释迦牟尼说:他的前世是一只九色鹿
终生读经胜过终生供佛
受持金刚经,无我度众生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大乘佛教与中国革命
三武灭佛:佛教在中国为什么没有被灭掉
无我:白求恩的洋菩萨精神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
心眼一体:眼为心窗与眼为心机
如来五眼皆须有
众生三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珐界通化
布施不求福德与布施必有福德
福德无实无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
男与女:女子也能成佛吗
美与丑:丑人也能成佛吗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
无法可说:千古一谜灵山会
众生众生非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
菩提达摩主持的学位答辩
千江有水千江月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
百丈清规说平等
无相行善即菩提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
再说财布施:度人亦自度
又论法布施:安身亦安心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
普度无相:如来才是真如来
凡夫自度:凡夫原本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
相:须菩提的悟道考试
有相如来与转轮圣王
信佛的正道与邪道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
海伦·凯勒的光明世界
无断无灭:悟道成佛不是悟空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
无我才是真菩萨
救星:中国民众的菩萨观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
真如与常道
云在青天水在瓶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
宇宙的起源:世界从何而来
物质的起源:微尘从何而来
世界原本一合相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
盲人摸象:人间四见并非都是真见
自生法相:作相自缚实乃作茧自缚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
七宝布施与人心教化
滚滚长江东逝水
正宗信仰安人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