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丛林寺院
佛教僧尼修行弘法的地方,通称为“寺院”;禅宗则称为“丛林”④。“寺”原为我国古代官方接待四方宾客的官署,如鸿胪寺、太常寺等。东汉永平年间(58q5年),西域僧人迦叶摩腾与竺法兰来到中原,初时便是招待他们住在鸿胪寺,后来汉明帝敕旨兴建白马寺②,明令该寺为迦叶摩腾与竺法兰的安居处所,后代僧尼的住所因此通称为“寺”。
所谓“院”者,原亦指官舍,后因唐高宗敕建大慈恩寺作译经院,于是成为佛教建筑物称“院”的滥觞。“院”一般均较侧重文教事业,如讲经院、译经院等。
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③,例如设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④与舍卫城的祗园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于当时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故又称“兰若”⑤,意即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僧众所居的园林。直到后世,一般以一所寺院的完成必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为“七堂伽蓝”⑨。
寺院具有弘传佛法的功能,佛陀住世时,讲经说法的地方称为“讲堂’,⑦;讲堂本为寺院的建筑物之一,犹如今之教室,佛世时祗园精舍便有七十二间讲堂,可见广建讲堂本为佛陀所倡导,后世则直接指称寺院为讲堂,讲堂于是成为寺院的别称之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