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信仰是否永恒不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宗教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了。假期旅游的时候,无论是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还是到青岛崂山、辽宁千山,我们都会看到数不胜数的宗教建筑和宗教遗迹,见到僧人和道士的行踪。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宗教是某种被自我认定的东西。对一个宗教信徒来说,宗教是神圣的信仰;对一个不信教的人来说,宗教是迷信,是愚昧者的归属。对某些宗教信徒来说,自己信奉的宗教与别人信奉的宗教不同,只有自己信奉的宗教是神圣的,而别人信奉的宗教是“外道”。
我们今天所说的“宗教”一词,来源于西文religion。什么是宗教?西方学术界有不同意见,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争论虽然很激烈,但各种主张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信仰或信念。在古代社会中,多数宗教表现为对神灵的信仰,当然也有不信神的宗教,但它同样有一个信念,即相信通过一定的手段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中国古代没有“宗教”这个词,但有一个与宗教大体对等的概念,这就是“道”。
什么是“道”?“道”就是道术、方术,是为实现某一个既定目标而采用的技术手段。秦汉以后中国本土宗教自发兴起,于是有了方仙道、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方仙道就是学习成为神仙的技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就是通过符水咒说达到治病救命,甚至永生不死的法术。当然,这一概念与《道德经》中的“道”有关,但也不完全相同。在古代,人们把宗教的实践活动称为“修道”。任何“道”都包含着传播色彩,对“道”的传播称为“传道”,也被称为“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