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禅”与“道”——禅宗与全真道审美本体论
禅宗与全真道的出现代表着三教合一的释道文化的成熟。禅宗形成于隋唐,而全真道产生于金元,全真道的产生是基于对唐代钟吕内丹道与禅宗心性论的继承与吸纳。由此,二者在宗教理念、修炼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皆表现出太多的相似之处,而且,二者的宗教思想都表现出关注现实生活,追求自由人生,重视直觉,关心生命等特点,是中国宗教人生审美化的典型体现。
对任何学术领域的研究,皆不能回避对它本体的关注。对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的研究自然应该从其本体论开始,因为它是整个思想的核心和逻辑起点。在中国哲学中本体论更侧重于对对象本原的研究。美学理论认为美本原于生命,生命之源即美之源。那么禅宗与全真宗教美学思想的本体范畴是什么呢?皮朝纲先生指出:“禅宗哲学与美学是以‘禅’作为本体范畴”,“‘禅’是(禅宗)终极信仰中安身立命的源点”。“道”历来是道家及道教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道家及道教美学的最高范畴。潘显一先生在其《大美不言》中说:“道教的‘道’是其最高信仰、教理枢要、宗教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道教美学的最高范畴。”“‘道’即美。”可见“禅”与“道”作为禅宗与全真宗教思想的本体范畴,同时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本体范畴,这种宗教与审美本体的一致性源于二者共同的本质:“心”。正如导言中所论,禅宗与全真道以“心”作为宗教修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使宗教修养化为了一种修心修性的人生修养。心乃生命之源,也是美之源,正是在“心”上,禅宗与全真的宗教思想与美学思想找到了契合点。并且以此为出发点,使宗教美学思想的研究成为可能。此章主要通过对“禅”、“道”及其本质“心性”之美的研究,来探究禅宗与全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