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佛说做人的道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356246
  • 作      者:
    朱彤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佛说做人的道理》学佛就是学做人,学做一个好人,学做一个明白人。做自己的心灵治疗师,健康心态,幸福人生。
展开
精彩书摘
  脚下的地势不同,眼界就会不一样
  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过了一会儿,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觉得自己的“禅功”已经入门了,于是问禅师:“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帅听了,没有动怒,只是坦然一笑。
  禅师被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自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苏小妹就问苏东坡:“哥哥,你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
  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道:“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如牛粪,所以
  苏东坡哑然,这才恍悟自己的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苏东坡修习“禅功”,稍有进步,便以为自己已达高等境界,以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生活中有许多像他这样的人,他们总看到自己的优点,自己稍有讲步,尾巴就翘到天上,开始自我膨胀,拿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如井底之蛙,以为自己看到了天,却不知自己看到的只是井口。
  有一句俗话,叫做“一碗不满半碗荡”,说的正是这种人。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眼界限制了他们。
  孔子说过:“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脚下的地势不同,眼界便会不同。
  就个人表现而言,有的人了解局部情况,有一技之长,便开始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但是如果知道天下的事情、人间的大道理,才会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山外还有高山在。
  古人有言:“学然后知不足。”人要进步,关键是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尤其要知不足。古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还说:“学海无涯。”连苏格拉底那样知识渊博的人都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肚子里有货的人,恰如佛印禅师那样,不会去四处夸耀,因为他们反而更加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正是这样的态度,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达到了比其他人更高的境界。
  相反,那些只看到别人缺点,看不到自己缺点的人,却以为自己已达到了顶峰,往前再没有路了,也就觉得进步没有必要。因此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也不会再有什么出息了。
  如果不持守道德戒律,就会逐渐放纵自己
  如果人不持守道德戒律,就会逐渐放纵自己,好像藤草滋长蔓延,以至于不可收拾。欲望多了,藤草也就爬满了自己的心灵,精神便被压榨了出去,痛苦与烦恼会与日俱增。无限度地要求满足自己的欲望,自然会违背社会的公德,做出越来越多的恶劣行为。
  人类的根本欲望是食与色。肉体所表现出来的是追逐情欲的满足,精神所追求的是安静与祥和的境界。精神控制情欲的过程,就是持戒,就是升华,就是修行。做到了这一点,就是真正的道德君子。
  从前,有一位师父和小和尚一起下山化缘。
  当他们走到一处小溪流的时候,看见一位美丽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小溪水不深,但踩脚的石头不安全,少女显出恐惧的样子。
  “来吧!小姑娘。”师父说。然后蹲下背,就把少女背过了小溪。
  小和尚跟在后面,心里感到非常不悦,一直都沉默不语。到了晚上他实在忍不住,就对师父说:“我们出家人受了戒律,不应该近女色的,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姑娘过河呢?”
  “你说那个姑娘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师父心怀坦荡,未觉得姑娘不可怀抱,而小和尚心有欲望,不抱却似抱,这就是欲生邪。
  那些守持戒律的人、遵守道德的人,在心理上是自在自得的,烦恼也就无从得入。他们晚上睡下来,会睡得安稳,不会因为良心的不安而做噩梦。
  佛告诉我们: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代,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自己的良心。
  良心是一位菩萨,自私是一位恶魔。每当菩萨与恶魔交战时,便是人类最痛苦的时候,利与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一念之间。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恶魔无所不在,许多人为了名利,昧着良心做事。那么,良心到底是什么?它在我们的社会中,占有多重要的地位呢?
  良心是心中本来就有的是非心。如果每个人都本着良心做事,不贩卖烟毒,不走私抢劫……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清明干净多了。
  有一对姐妹在超市购物时,顺手拿了不该拿的东西,由于人潮拥挤,她们做了漏网之鱼。走出店门,妹妹不安地打算回头付账,姐姐却说:“都已经走出来了,何必付账?”
  妹妹说:“不付账,我的良心会不安。”说完,还是回头付了账。过后看到找回的钱,忽然高兴地对姐姐说:“你看,老板多找了我30元!”
  这对姐妹,拿了人家的东西没有付账,已经错了,走出店门,能马上回头弥补,是难能可贵,可见妹妹还有一点儿良心。可是妹妹在老板失误多找钱的情况下,不但不坦白退钱,反而占为己有,沾沾自喜,可见妹妹最后也起了贪念,真是可惜!
  我们常用“道貌岸然”批评一个人,但是我们自己有没有反省一下,是不是在本着良心做事?我们要从行小善和戒小恶做起,凡是违背良心的事,绝不可为。心中要有切切实实的觉悟,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所谓修行,实际上就是做好无数的小事情
  钟,是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家,长夜已过,不要再放逸沉睡;而夜晚的钟声则是先缓后急,提醒人及早休息。所以,寺院一天的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
  有一位老和尚在一天清晨,听到阵阵悠扬的撞钟声音,不由得特别专注地竖耳聆听。待钟声一停,他就忍不住召唤,问道:“早晨是谁敲的钟?”侍者回答:“是个新来的沙弥。”于是老和尚问新来的沙弥:“今天早晨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情敲的钟?”沙弥不知道老和尚为什么问他,便回答:“没有什么心情。”老和尚问道:“不会吧?你在敲钟时,心里一定想着什么。因为我听到今天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真心诚意的人才能敲出的声音。”
  小沙弥想了想说:“其实没有想别的,只是我尚未出家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敲钟的时候应该想到钟就是佛,必须虔诚斋戒,敬钟如佛,要用人定的禅心和礼拜之心来司钟。”老和尚听了非常满意,再三提醒道:“以后处理其他事物时,千万不要忘记保持今天的敲钟的心态。”
  敲钟,对于修行来说,似乎是一件小事,但是却不可以因为它小而将它轻视。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也是如此,小,并不意味着不重要。
  最伟大的生命,往往是由最细小的事物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生活的溪流往往是由琐屑的事情、无足轻重的事件,以及不留一丝痕迹的细微经验汇集而成,正是它们构成了生命的全部内涵。
  在一般人心中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认为只要大事做得好,小事是否做得好,并没有什么大关系。他们又认为只要不做大恶,有些小事虽然做得不很合理,也没有什么大害处。这种错误的观念其实对我们是很有害的。
  小事是构成大事的材料,没有小事就没有大事。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建筑物,是由千万块微小的木材、石块、砖瓦建成的。没有那些微小的材料,就不会有那座雄壮伟大的建筑物。同样,一件大事的成功也是由许多琐碎的小事集合而成。如果一个人在那些小事上都做,不好,如何能希望他成大事?
  成大事的种种资格都是由小事上学习锻炼出来的。一个人必须在小事上学会忠心、殷勤、精细认真、坚忍、有恒,不因循敷衍、不有始无终、不见异思迁、不遇难而退,到了大事当前的时候,他才有能力去应付它们。
  从不好的一方面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在小事上习惯了说谎、欺骗,你怎能指望他在大事上诚实正直?如果一个人在小事上苟且贪污,你怎能指望他在大事上清白廉洁?在同学当中总喜欢打别人一拳、踢别人一脚的学生,一旦成人,往往会横行乡里,鱼肉四邻;在家庭中对父亲不孝的人,到社会里往往对朋友不义;在小事上虚伪、自私、贪婪、强暴、淫乱、放浪的人,在大事上往往不会诚实、慈爱、清廉、温和。
  因此,我们修行的工夫,就是要从小处着眼。所谓修行,实际上,就是做好无数的小事情。
  永远要宽恕众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白隐禅师是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曾经有一位妇人带着女儿,在白隐禅师住处附近开了一家杂货铺,这个妇人的女儿非常漂亮,引得无数人对她垂涎。无意间,妇人发现女儿的肚子大了起来。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母亲非常震怒!在母亲的~再逼问下,女儿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这对母亲的打击很大,她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白隐听完了对方的辱骂,只淡淡地应道:“善哉。”妇人气急败坏地离开了。可事情并没有完,姑娘的母亲等那孩子降生后,竞毫不犹豫地将婴儿送给了白隐。这着实是件让白隐禅师难堪的事。“一位出家的和尚,竟与民女通奸,还生了孩子,真是造孽啊!”这样的街谈巷议不绝于耳。
  这位白隐禅师尽管名誉扫地,但并不介意。他没有做任何辩解,只是认真、细心地照顾着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买来其他婴儿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却总是处之泰然,仿佛受人之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般——他只想让那个孩子一天天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年后,那位姑娘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老老实实地向母亲吐露了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一位市井青年。于是,母亲羞愧万分地去向白隐禅师赔礼道歉,并抱回了孩子。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在交回孩子时轻轻说道:“善哉。”
  受到如此大的委屈,却能淡然处之,甚至以德报怨,帮助抚养那个给他带来恶名的孩子。像白隐禅师这样宽阔的胸怀、仁慈的心肠,在生活中是罕见的。白隐禅师不愧是得道高僧,拥有一副巨大的包容和宽恕别人的胸怀。
  宽容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大肚弥勒佛永远笑眯眯、乐呵呵,他旁边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在生活中,如果能拥有忍让的美德,遇事多一分冷静,多一点理智,宽宏大量,豁达大度,和气待人,放得下、想得开,化干戈为玉帛,就能减少许多人际冲突,并可能感化做出坏事的人,而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好处。
  但宽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你想放下它,不再提它,愤懑的记忆仍会出现,继续折磨你。要真正做到宽恕,必须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首先,要看清我们生活在凡人的社会,有些人品德好,有些人容易犯错。跟一群普通人相处,受到伤痛是难免的。看清生活的本质,就有心理准备。你会发现,受伤害就像走路不小心踢到障碍物跌跤一样,痛是有的,但不必产生怨恨情绪。
  其次,不要老想着“别人应该考虑到我”。事情已经发生,如果这么想就会加深怨恨,心情无法平复。实际上,该想的是怎么补救,或者怎么采取行动保护自己。
  了解对方,是宽恕的第三个途径。你一旦了解了对方的困境,就不会那么痛恨。有一个人因为同事对他态度不好而生气,后来知道对方正在闹离婚,这段时间心情不好,就释然了许多。有时候,当我们了解一个人精神贫乏,目光如豆,也会油然生起原谅的慈悲心。
  宽恕最直接的方法,是放下它。事情已过,放在心中只会徒增痛苦,那就提醒自己“放下它”!禅宗有一则公案,那是琅琊禅师教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弟子,经常在心中念着“随他去!”。碰到任何不如意事,就提醒自己“随他去!”,经过一段时间,终于洗涤了弟子心中的烦恼,露出欢喜自在的个性。
  快乐和痛苦都不是永恒的
  禅师问三个徒弟:“我们来到人问是为了什么呢?”
  第一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享受快乐。”
  第二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承受痛苦。”
  第三个回答:“我既要承担生活给我的磨难,又要享受生活赐予我的幸福。”
  禅师给前两个徒弟打了50分,给第三个徒弟打了100分。
  因为前两个人只答对了问题的一半,而第三个人才答对了全部。
  一个人来到人世问,如果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只是为了享受而不去承受痛苦,他不仅享受不到生活赐予他的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还有可能变成好逸恶劳的寄生虫。人要承受痛苦,还要享受生活,才会实现生命的完美和有价值的人生。
  一个人有了理想,有了追求,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有了价值,就能在承受痛苦的同时享受生活赐予自己的幸福。痛苦与幸福永远相伴相随,我们既然无从躲避,就要勇敢接受现实,并努力创造幸福。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有幸活在这个世上,就要勇敢地承担起生活带来的磨难,也要好好地享受生活赐予的幸福。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一个真正懂得人生的人。
  人生有苦乐两面,太苦了,当然要提起内心的快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冷冰冰的痛苦,会苦得无味。人生最好在苦与乐中调出滋味,过不苦不乐的生活。
  苦乐变幻不定,这的确是无常。人们害怕无常,不喜欢无常带来的负面改变。但是,任何现象都是一体两面的,有白天就有黑夜,有好就有坏,有对就有错,有生就有死,有天堂就有地狱。因此不必害怕无常,反而要勇敢地接受无常:迎接它令人欢喜的一面,也接受它使人痛苦的另一面。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要看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它。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烦恼,不要心焦/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想念吧,那快乐的时光就要来到……”
展开
目录
脚下的地势不同,眼界就会不一样
如果不持守道德戒律,就会逐渐放纵自己
所谓修行,实际上就是做好无数的小事情
永远要宽恕众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快乐和痛苦都不是永恒的
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快乐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心中装满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就会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
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嫉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好处
如果想减少痛苦,重要的是改变态度
用坚定和温和的态度表现不满,你就不会招致憎恨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它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它了解太少
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
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如不懂控制必将带来无穷烦恼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智者改过迁善,愚者文过饰非
善恶之间取决一心
在你贫穷的时候,就用身体去布施
以幽默的态度处事,日子会好过一点
拥有一颗慈悲仁爱的心,可以使你变得更加美丽
我能为你煮东西,但不能为你吃东西
不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会很痛苦
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
说一句谎话,何必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被批评和毁谤
凡事尽己所能认真去做,才能问心无愧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人
当你的心趋向恶时,地狱之门便打开了;当你的心趋向善时天堂之门则打开了
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
安忍一事,能带来大福大乐
只有面对现实,才能超越现实
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快乐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善恶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要自己去掌握
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人生的第一件事,应是追求智慧
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皆因闲话生
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
矫正他人的行为,而不应舍弃他
财富并不是因为拥有很多,而是要求的很少
幸福来自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每天平安地活在世上,已是一种幸福
不要让恶污染你的心
争辩中获得的胜利,没有任何意义
不要陷入言辞的境地,使自己迷惘不做任何事情
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给予他人同情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一个人在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
安详愉快的心境,每个人都会受到感染和滋润
看事物,眼光要大如空中的飞鸟,也要小如地上的爬虫
调伏我们的心,使自己不生气、不恼怒
心境若不清扫,思想就会蒙上尘埃
以外物为重,行为也因此显得笨拙犹豫
忘我使时光永恒,品行升华
佛法无处不在,不必非在完美中求索
如果有了明确的目标,人生之路将不会走得那么沉重
良好的习惯,是良好行为的种子
应迟缓而做之事,则迟缓做之;应急速做成之事,则急速做成之
我们的心受到污染,要以忏悔的法水洗涤,心地才能清明
要训练自己有更大的担当力和责任感
要成为快乐的人,就要做真实的自己,在做真实自我的同时也要为别人着想
事有难易,心无难易
世间没有一步登天的事情
闭上眼睛,眼下自有更宽广的世界展现
持平常心处于世,永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心中没有快乐,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永远不会找到乐土
不要不断自觉,自觉才会进步
人生有四字秘诀:前半生“无畏”,后半生“无悔”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