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地失去诚信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这些年,假冒商品横行市场,非法传销无法无天,行贿诈骗层出不穷……现在人们甚至连买菜都会怀疑会不会缺斤短两。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不禁会一声长叹:活得真累!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失去了信任别人的能力,变得为了提防他人而诚惶诚恐、疲惫不堪呢?
“他信力”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鲁迅的文章中,鲁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孔子日:“人之初,性本善。”可见,任何人都不是一开始就对别人充满怀疑的,如果可以选择,谁也不愿意怀疑身边的人——如果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都不值得信任,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可见,他信力的缺失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人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失望,逐渐对周围的事物和人失去了信任的能力。
拿现在人们对待医院的态度来说,以前,一提到医院,人们大都会想到“白衣天使”、“救死扶伤”这样的褒义词,很明显,医院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医生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没有他们,人们的健康就没有保证。但是,这些年,从各地陆续发生的“天价医药费”事件,到屡见不鲜的见死不救事件,再到治病过程中随处可见的“霸王条款”,直至半公开的“小病大看”、“无病乱看”现象,医院作为一个盈利性的“市场主体”,在公众中的形象早已离昔日妙手仁心的白衣天使形象渐行渐远。伴随着这种公众形象的滑坡,在人们心中,医者不再是“父母心”,医嘱也不再是必须言听计从的最高指示——处于信息不对称和绝对弱势中的患者,被迫学会用“消费者”的精明和洞悉力来提防医生,从进医院的那天起,就以敌对的立场来怀疑诊断结果、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于,在医疗事故发生后,“医闹”这些年竟然逐渐演变成了患者家属“维权”最有效的主渠道。
在第一节的事例中,那名不幸的丈夫,如果他能够信任医院,积极地配合医院的治疗,就可以避免自己悲剧的发生。因为他失去了他信力,他也失去了挽救自己家庭的机会。但是反过来说,医院就真的没有责任吗?是什么原因让那名丈夫对医院如此的不信任呢?
可见,人们之间日渐冷漠,信任的缺失,源于社会整体对信誉的漠视,或者说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对信誉的轻视造成了现在人们“他信力”的缺失。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信用是经济生活中对交易者合法权益的尊重与维护。在市场经济中,骗了所有人的后果是被所有人骗了,没有赢者可言。他还指出,信用体系的崩溃与瓦解将对经济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害,给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