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依然故我:自我价值感与自我同一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737700
  • 作      者:
    (瑞士)维蕾娜。卡斯特著
  • 出 版 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依然故我》是最具权威性的卡斯特作品合集。
  最具实用价值的大众心理学名著
  物超所值的精神分析经典
  一家老小都能受益的雅俗共赏的美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白领、大中学生会经常产生心理焦虑,甚至这样那样的精神问题,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的实用图书,对于读者调节心理情绪、走出心理阴影,满怀信心迎接工作和生活的挑战,会有相当积极的作用。这样的作品,不仅会畅销,也必然会长销。
  卡斯特的作品与弗洛伊德、弗罗姆等心理学大家相比,最突出的特色是她从事心理治疗的实际经验及平实的文风,因此她的作品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展开
作者简介
  维蕾娜·卡斯特1943年出生于瑞士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现为苏黎世大学心理学教授,苏黎世荣格心理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和国际精神分析心理学协会主席,同时担任心理治疗师,并拥有个人诊所。在多年的诊疗工作中,卡斯特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际经验与大量的病理资料,这使她的作品更能贴近广大读者的真实需要。
  维蕾娜·卡斯特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者,其作品主要涉及情绪、人际关系以及象征学领域,以如何走出心理阴影,如何面对不幸与哀伤,以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为主题。例如:《摆脱恐惧和共生的方法》《放手与找到自我》《梦:潜意识的神秘语言》《相信自己的命运》,等等。
  维蕾娜·卡斯特的作品可读性强,通俗易懂,不仅在心理学专业领域,同样在非专业大众领域,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多数情形下,以这样的方式感受到的新的自我会带来良好的价值感、自信和自我认同。但这种自信也不是就简单地意味着快慰,它也有可能伴随着巨大的痛苦。
  总的说来,与自我感受相关的生命体验就是那些将人置于自我极限边缘的、在生死攸关的考验中超越这一极限的体验;是那些自己在与周围事物的比对中显现本色、而又不为之困扰时的体验。当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周遭世界之间的差异赫然显现时,自我的本质——多数是经年以来形成的本质——就会被照亮,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会在某个瞬间变得清晰夺目,让我们看到他、感受他、瞥见自己的真正面貌。同时,那些不属于自我的、被外界强加于自我的东西也会显露无遗。不过,由于人们并不能随时感受到自我,所以有人认为,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过着没有自我感觉和自我价值感的生活,甚至是生活在对自我的疏远之中。
  在何时、何种情形下能够感知自我,这原本也是每个人性情当中特有的一部分。但毫无疑问的是:所有的人都经历过自我感知,而且每当感受不到自我的时候,就会痛苦和迷茫。但这也意味着,除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能够为我们证实这些独特的感受。假如能有一些有可比性的自我感知经历,那倒是可以相互探讨交流,但如果某人谈到一种他自己的、我们从未经历过的自我感知历程,我们便只能沉默。每个人只能自己去寻找自己独特的感受自我的方式。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内在的、心理的、同时也是外在的、社会的进程。我们不停地与命运、与他人、与自己打交道,也就不停地推动着这一进程。
  本书中,我们将探讨自我同一性的各个不同方面,并在部分学说的理论视角之下对具体的自我同一性感知行为做出分析。我希望能够从中找出心理学中那些关于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同一的复杂构想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并最终找到在当代生活中如何拥有良好自我价值感、并走向一个积极灵活的自我同一性的答案。、
展开
精彩书摘
  感知自我的空间
  自我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及其许多分过程的发展结果在某些空间里更加容易显现。这些空间围合起来,构成了人类进行自我感知的框架。
  身体:体验自我的基础
  当我们自问是否存在于这个大千世界的时候,所指的往往是身体。身体似乎是我们立身于世的基本保证: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身体,一个极具个性的、由他/她的全部往事以及未来经历共同铸就的、独一无二的身体。每当自我遭遇到太多的疏离与消解,身体总是我们依然保有生机和整体性的最后明证。
  一具拥有头颅和大脑的身躯让我们得以生存、得以体验、得以积累感受。虽然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在虚拟世界邂逅的可能,但人际交往依然是需要身体力行的,并会带来切肤体验。我们与大千世界的联系首先是从身体开始的:倘若没有大脑,人就无法感知周围的世界。因此,对自我感觉的变化也往往从身体开始。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我们的身体在青春期的经历:自己熟悉的孩童躯体倏忽之间就不复存在,四肢变得那么修长,活动起来笨手笨脚,原本协调的动作被不协调的动作取而代之。我们渐渐告别原来的身体,正是为了寻找一个新的为自己所不熟悉的身体。因此,这一时期身体发生的种种变化对自我的发展无疑功不可没,但也能在那几年的时光里带给我们自我同一性的危机。类似的情形还会出现在更年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人们也会由于身体的变化而生出不同于以往的自我感觉。年岁的增长和身体的病痛所带来的是最根本的自我感知体验,而当我们的身体——尤其对于女性而言——风韵不再的时候,我们同样可能陷入对自我失去信心的泥潭。身体变了,对身体的印象必然随之改变,这也就牵扯到我们对自我的体验。身躯是我们感知自己和他人的途径,它的存在即是我们的存在。
  身体更是我们感受的载体,是各种情绪酝酿登场的舞台:人有七情六欲,强烈的、肤浅的、或者身体上的。或许我们的身上还鲜明地打着某种情绪模式的烙印,这使我们成为胆小如鼠的或者是脾气暴躁的人。身体容纳着我们的欢乐、痛苦、疼痛,也将是今后死神的降临之所。没有身体,就谈不上死亡。
  身体是自我存在所需的自然基础,并且每时每刻发生着变化:所有细胞不断地代谢更新,但始终遵循同一个“构造蓝图”。
  端详一下多年来不同时期的照片,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变了,但又没变;既有延续相承之处,也有脱胎换骨之痕。
  身体还不仅是感受的载体。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人才能获悉和领会这些感受。我们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在此接轨。感觉会由躯体表达出来,尽管我们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永远不能完完全全掩饰自己的感受。
  向他人展示自己,给他人留下鲜明印象,都是需要我们亲身去投入的事情。即便在说话的时候,身体也跟我们一同在说话,而且会在某些时候流露出与口头话语截然不同的意思。
  从自我感知到身体知觉到肢体语言,我们的身体会视交际对象的不同而随时变化。虽是同一具躯体,状态却可以千变万化:时而疲乏,时而亢奋;时而棱角分明、活力充沛、时而又拘谨内敛。这些差异都取决于与交际对象的互动情形。假如能长时间地连续观察某个人在与不同对象打交道时以及独处时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恰恰在当今社会,身体似乎越发成为表达和确认自我存在的根本所在。因为相比而言,它不至于给我们带来那么大的迷茫。人们对美的无限追求以及对身体的膜拜,也可以说是我们在身体这个个性空间里寻求自我的表现。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上,身体是相对稳定的东西。我们甚至需要借助自己的身体来充分发挥在形体设计方面的创造力——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外科美容整形术。
  我们渴望受人瞩目,受瞩目时我们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对自我多一份信心。然而一味崇尚年轻的肢体审美观念,会给年华老去的人们带来巨大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于是便费尽心机尽一切可能延迟衰老、推迟死亡。倘若自我仅仅体现在我们的身体上,体现在它的美丽、它的力量,那么青春的逝去就会令我们应接不暇,而这是所有人都要迟早面临的问题。因此,身体不可能是自我存在的唯一空间。
  性取向
  与身体紧密相关的是我们人类的性取向。曾几何时,我们以为人类的性取向最迟在青春期便可以确定下来。而今天我们则认为,人的性取向在一生当中是会发生变化的,它也已不再是件“一朝既定,永不更改”的事情。这个结论对于有的人是一个福音;而对于另一些人则是恐慌的原由。人的异性恋时期过后可能还有性缺失、双性恋、同性恋时期等,最终还可能又回到异性恋。不过大多数人的性取向都还是稳定在一种形式上,少数人则在自己的性取向上不断地探索尝试,看看哪种形式分别适合自己的哪个人生阶段。如果说以前我们把无法确认性取向视为一种病态的话,那么这在今天看来倒更像是人类性取向并非一成不变的证明。这意味着自由,但同时带来恐惧——连这样一个基本的生涪领域都处于同自我和他人的不断协调之中。稳健还是冒险,这突然间成为了一个问题。但只要大多数人还认为自己是异性恋,而其他性取向的人被视为异常,我们就还不必为此心绪不宁;假如有一天非异性恋也被“正常化”了,异性恋的人或许就真是错过了什么,而不得不面临选择。
  人际关系网
  自我感知不仅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更来自于他人对我们的反应。甚至可以说,我们如何看待和认可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童时代周围的人们对我们的看法,取决于他们认可的我们是什么样子。在不知道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的情况下,我们就会想象自己在他或她心目中的印象,并且往往都会比问卷调查得到的实际结果更加美化一些。
  作为个人,我们永远与他人发生联系,与他人结成人际关系网,这同样会令我们感知到自我:我们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结成团队,但同时依然是一个个体。这一点可以在生活空间上体现出来:生活空间,狭义地来讲就是我们的居住空间,广义地来看它包括所有对个人意义非凡的生活空间——职业生活空间、业余生活空间、情绪空间、想像力空间、回忆空间、利益空间等等。其中多数空间我们都要与他人共享,因为它们同时也是你来我往、萌生友爱等私人关系得以发展的所在。在共享的空间里,我们也会与相爱的人互相勉励着共同创造生活、互相促进彼此个性的发展。爱、团结、主宰、竞争以及征服是人际关系网中的自我无可回避的话题。值得他人去爱,成为他人可信赖的伴侣,会带给我们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人际关系中的自我的形成,要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们在生命中遇到的那些被自己奉为楷模的人、追随效仿的人,那些我们愿意将自己与之认同的人。即便在树立榜样已经过时的今天,我们还是在不断寻找那些能我所不能的人来作自己的样板,模仿他,改进他,直到——如果顺利的话——自己独树一帜。此外,这样的榜样也有可能来自文学世界。我们追随什么样的榜样并不是随意的:他们都具备我们自身尚未发掘但潜在拥有的能力和技巧。我们通常只是在某段时间内将他们作为生活样板,之后就会依照个人性情加以改变。我们向榜样学习,在生命中曾经拥有过许许多多榜样——虽然自己可能都未察觉。反之,从所谓的“反面样板”身上我们同样能学到东西,那便是明确哪些事物为己所不欲、己所不为。
  工作与成就
  工作是我们得以体验自我的重要支柱。在工作中我们创造生活、积极进取、实现自我价值并在这种价值实现当中认清自己、得到他人的认可。
  工作让我们施展才能、展示技艺。一般地说来,职业自我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能够通过工作为某个群体做出贡献,制造影响并改造世界,推动事物发展,为造福大众尽到一己之力,这些都会带给我们良好的成就感。自我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在当今社会仍然是很被看重的。很多人将自己在工作、成就和履行义务方面的表现视为自我最重要的方面,并以它作为维持价值感内心平衡的基本保证。但这样一来,一旦没有那么多的工作,我们又如何从其他方面维持自我价值感呢?尽管工作让我们充分实现自我、获取认可和报酬、按自己的憧憬去建设生活,但也可能因此抢占了其他自我的空间,比如以牺牲人际关系中的自我的发展为代价。
  价值观
  价值观念是在社会中传播的。每个人对不同的价值观念有不同的接受程度。价值观是我们与他人共有的,但也往往被某人当作自己的观念,并要求自己按这些价值观的指引去生活。它们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包括社会成员相互达成的共识。然而在今天,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已经不是如此想当然的事情了。这一点从长久以来一直持续的价值观辩论就可见一斑。这并不意味着价值观体系的崩溃,而是多元价值观的诞生:我们不得不在诸多价值观念中做出取舍,可以让我们直接奉为行为标准的绝对的“好”已不复存在了。个人的取舍可能与他人的选择相悖,由此形成的紧张对立是需要我们忍受的。在不时显现的抉择困境中,那些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依然会为我们指引一条道路,但这种“拯救”也会令我们的人生道路狭窄许多。就当今社会应当树立哪些价值观念展开讨论,这样做本身就能使我们对此更加敏感。细心、关注他人、诚信、真诚是很多人心目中重要的价值信条;但也有人更注重个人私利、更注重占尽先机、更注重不惜一切代价积累财富,并把它们凌驾于任何价值观之上;还有人则将生态改善列为自己的信条之一。辨认某人一生中持有的价值观念,并不总是一件简单明朗的事情。这有时需要与信奉另一价值体系的人沟通交流,从与他们思想、感受上的不同之处来发觉自己真正注重的是什么。据社会科学家们估计,我们如今只能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圈子里相互交流价值观念并通过讨论达成一定的共识。但也许我们还不必这样悲观,或许在范围更广的团体中,还是能够找到比我们预想的更多的公认的价值观念。只是我们必须常常相互交流,才能明确自己心中固有的价值观。
  当某个价值观念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最能感知它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的自由受到威胁的时候。另外,树立全新的价值观也是完全可能的,比如:在我们的“竞争文化”中,力争上游与征服别人似乎是一个价值信条;但在另一种“交际文化”当中,与他人共同面对、更加圆满地解决问题、同甘共苦的精神则会倍受推崇。相应的,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也将并非来自于优于他人的体验,而是来自能与他人共同塑造生活的喜悦。
  总而言之,能够遵循自己认定的价值观念去生活,就能让我们觉得生命时光不曾蹉跎,这即是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主观想象
  我们对于生活以及自身的想象也是自我同一性的一个方面。首先是回忆:我们的回忆很少会是实事求是的,而是带着想象的色彩。大多数人都乐于美化已经逝去的岁月——要验证这一点,只需要客观地检视一下那些我们一再提起的往事随着时间推移发生怎样的变化.。哪怕从一些只是无足轻重的度假经历的讲述中,也能发现这一点。追忆往事时,我们会改动那些曾令我们羞惭不已的情节,把它们讲得更容易为内心的自我形象所接受。另外,在讲述中我们也会提及自己随着岁月流失总能不断发现自我新的一面,而这些新特征又是如何越来越成为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平是一个人现有的自我,而它与想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主观想象也参与了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
  谈到自我感觉与他人印象,主观想象恰恰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如何看待自己,别人又如何看待我?对于后者,我们只能推测。当然,他人的言行会给我们提供一定的依据,比如有人表示很乐意跟我们合作。这些依据被我们察觉,并围绕其建立一定的逻辑关联,而这样的逻辑关联的建立,从根本上讲正是靠主观想象为其提供养料。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无论是真实的还是猜测的,对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只从自己的角度来评价自己,周围的人们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对我们形成的看法也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至于我们会就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做出怎样一番想象,一方面取决于对自己的期待,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内心的忧虑、恐惧、以及看待自己的态度。接受了自己,也就更容易接受别人、看重别人;但同时也会更期待别人对自己的重视。
  对自我存在的了解、在具体情景中的自我同一性体验、对自我同一性的主观想象,这些永远都是在外在视野和内心体验的交织中进行的。
  创造性
  创造性,是一种全方位表达自己、在具体情形下与他人交流自己所感所想的能力,也是一种创造性地改变现有生活状况的创新能力。无论如何,它都蕴含着构成自我同一性的部分元素。创造性体现在不安于现状,而是寻求改善与变化,在逆境中尤为如此。当然,生命中有些东西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但也有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去改善它。人不一定要完全容忍自己以及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倘若没有前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我们今天岂不还在从水源地担水回家,还在用手搓洗衣物?
  总而言之,我们所说的创造性并非孕育什么重大发明,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创造性地去生活以及体验改变现状带给我们的兴趣和快乐。
  自我价值感与自我同一性
  人类的一切体验,包括对自我同一性的认知或者无法认知,都是在各种情感的陪伴下完成的。伴随自我同一性的情感是自我价值感。
  情感的意义
  人的一生自始至终贯穿着情感体验:清醒时分如此,梦境当中亦然。我们的每一次经历都打着情感的烙印。
  从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能区分舒适与不舒适,而后慢慢开始有了快乐、悲痛、恐惧、愤怒、好奇、兴趣、负罪感、羞耻感、嫉妒和自我价值感这些情感。羞耻心、妒忌和自我价值感都是稍晚才出现的,即当我们心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自我概念之后。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情感是与每个人生就的大脑构造以及各构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对应的。情感有进化史,当人类与他人及外界发生联系的时候,它们便在每个个体身上体现出来,为人所察觉,并因互动情形的不同而为人所调节、控制。在这方面,每个人的母文化及其所处的社会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情感调节对于一个婴儿或孩童来讲,就意味着允许他们以何种方式、以多么强烈的程度表露自己的情感,以及如何应对心中压倒一切的情感。
展开
目录
依然故我
引言
有关自我同一性危机与自我价值感的几宗案例
感知自我同一性
连续性与一致性
感知自我的空间
身体:体验自我的基础
性取向
人际关系网
工作与成就
价值观
主观想象
创造性
自我价值感与自我同一性
情感的意义
情感:复杂的协调系统
自我价值感:最基本的情感
自我价值感的发展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价值感
自我感受的形成
自我感受的发展阶段
自我感觉、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感
依恋关系
认可的必要性
埃里克?H?埃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经典理论
埃里克森:天生另类
自我同一性的几个核心要素
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若干主题
心理社会性延缓
自我同一性状态间的过渡
女性青春期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与修整
借助范例完成过渡
模仿与自居
从自居到自我同一
自我同一性的改变
角色面具与人格暗影
角色面具下的人格暗影
真假自我:充满矛盾的自我同一性
内在自我
自我异化
两难境地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个体化进程
荣格心理疗法中的深层自我
象征性事物——个体化进程中的路标
个体化进程与社会

自传:贯穿始终的自我同一性
自传式叙述
回忆
充当象征性事物的记忆章节
档案保管员与传奇讲述者
改编与杜撰
回忆的离散
自传性记忆的开端
设计未来
与自我同一性相关的人生转折阶段
时代的见证者
当生活未从人愿
主动忘却
认可自己
家族传奇
自传与心理治疗
一致性-连续性-自我分裂
创伤经历
获取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进入自我同一境界
自我价值的来源和自我价值危机
是什么在威胁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与外界评价
自我价值感、接受自我和接受他人
自我价值感的保护
催生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其它因素
较量
自我价值感和其它情感
对自我同一性的忧虑和自我价值感
附录
关于几个概念的解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