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理性艺术时代
第二章 祭祀歌词向现实主义诗歌的转化
理性艺术对巫史艺术的否定,或者说,巫史艺术向理性艺术的转化,在奴隶制的晚期——春秋时代就已经开始,并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表现出来。这就是:祭祀歌词向现实主义诗歌的转化。
《诗经》曾遭秦火焚毁,由于学者的讽诵,到汉代赖以得传。当时传诗的有鲁(申公所传)、齐(辕固生所传)、韩(韩婴所传)三家诗说,都立于学官。赵人毛苌传的诗,称作《毛诗》,未立学官,在民间流行。到东汉,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从此,学《毛诗》的人多起来。其后,鲁、齐、韩三家诗失传,独有《毛诗》流传至今天。
现存《毛诗》共收诗305篇,它们都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奴隶制晚期的作品。全书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计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计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计诗40篇。每篇诗创作的具体年代,现在都已无法弄清。根据这些诗歌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我们大体可以确定:“周颂”的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即比较早期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期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全部则是周代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自然,这样分期,仅是相对的。从《毛诗》创作的三个时期(西周初年、西周末期、春秋中叶),我们可以看出《诗经》内在的发展过程。西周初年的诗歌,主要是祭祀乐舞的歌词。西周末期,大体是由祭祀诗歌向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转化的过渡时期。到春秋中叶,则是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一、《诗经》中的祭祀歌舞
西周初年的诗歌,多是祭祀歌舞。这种祭祀歌舞,与原始社会全民性的巫术礼仪活动已有所不同,主要是用来祭祀奴隶主贵族的祖先,歌颂他们的“盛德”和炫耀奴隶主的“成功”。这类诗歌,最典型的要数“周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