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然美的哲学基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056480
  • 作      者:
    刘成纪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刘成纪,1967年生,河南虞城人。哲学博士,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博士后。兼任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美学史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已出版专著有《审美流变论》(1996)、《欲望的倾向》(1999)、《美丽的美学》(2001)、《中庸的理想》(2001)、《物象美学》(2002)、《太初有言》(2004)、《青山道场——庄禅与中国诗学精神》(2005)等,并在《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报刊发表论文及译文7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自然美的哲学基础》包括“自然美的主体基础”、“自然美的物理根基”、“自然美理论的重建”及“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物论与美论”四编,作者以中西美学史背景,对自然美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热点论题展开了内容丰富而深入的讨论,《自然美的哲学基础》立论独到、论述清晰,文笔畅达,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希庇阿斯与常识<br>    1928年,托马斯·门罗曾在《美学的科学方法》一文中指出:“在哲学所属的全部分支中,美学可能是最没有影响和最缺乏生气的了,虽然美学的研究课题——艺术及与之有关的经验类型——是最容易产生影响和最富有生气的。”对于美学研究者来讲,托马斯·门罗的这种评价无疑是令人沮丧的,它预示着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美学研究的价值产生怀疑。<br>    从1928年至今,近80年的时间一晃而过,托马斯·门罗那令人沮丧的声音逐渐归于沉寂。但这种沉寂似乎并不是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已经解决,而是因为美学学科已变得更加无人问津。美学,就其学科特性而言,它悬于哲学与艺术之间,既缺乏哲学的深邃,又缺乏艺术的感性;就其研究对象而言,自黑格尔以来,“艺术及与之有关的经验类型”是其主要的研究课题,但在20世纪,艺术渐渐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浪潮中失去影响,并因为其幻象的特质,成为美学研究的主要解构对象。在这种背景下,美学面临的挑战似乎已不是它对公众影响力的丧失问题,而是这种既非哲学又非艺术、或者说既哲学又艺术的学科形态,如何建立它继续存在的依据。<br>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不是这一学科在它的历史起点处就已被误置了?是不是西方人对美进行逻辑分析和科学求证的传统并不是美学研究唯一正确的传统?现在,我试图从对一篇古希腊文献的解读中找到答案。<br>    ……
展开
目录
导论<br>第一编 自然美的主体基础<br>第一章 希庇阿斯与常识<br>第二章 理性与实在<br>第三章 灵魂与肉体<br>第四章 内在性的深渊<br>第五章 审美体验与“以体去验”<br><br>第二编 自然美的物性根基<br>第六章 原天地之美<br>第七章 物之死寂与物之生命<br>第八章 物象三变<br>第九章 自然美的现象本源<br><br>第三编 自然关理论的重建<br>第十章 审美者的自然本性<br>第十一章 自然审美的展开<br>第十二章 自然的复活<br>第十三章 生态美学的理论进展<br>第十四章 自然美的再定义<br><br>第四编 中国古典关学中的物论与关论<br>第十五章 美的形而上学<br>第十六章 农耕经验与自然经验<br>第十七章 儒道禅对自然经验的重构<br>第十八章 基于物论的美论<br>第十九章 身体及其映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