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他们为什么甘愿坐牢
有两个涉嫌共同作案偷窃的嫌疑人甲和乙被带进警察局。假定警方对两名犯罪嫌疑人实行隔离关押,隔离审讯,每个犯罪嫌疑人都无法观察到对方的选择。
警方怀疑他们作案,但并没有掌握他们作案的确凿证据,于是明确地分别告知两名嫌疑人:对他们犯罪事实的认定及相应的量刑,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供认与否。如果一方与警方合作,坦白所做违法之事,而另一方抵赖,招认方将无罪释放,另一方则会被判重刑10年;如果双方都与警方合作共同招认,各被判刑5年;而如果双方均不认罪,因为警察找不到其他证明他们违法的证据,则无罪释放。
他们面临的选择和带来的后果组合,可以用下面的表格来表示。
哪一种选择对犯罪嫌疑人更有利呢?
从上面的表中我们可以知道:每个嫌疑人都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策略:坦白或不坦白。
如果甲选择抵赖,那么就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乙选择坦白,那么甲将被加重惩罚,判刑10年,而乙则无罪释放;如果乙也同样选择抵赖,那么他们两个都将因证据不足而被释放。
但是,因为警方没有把两名嫌疑人放在一间囚房里,彼此不知道对方的想法,也无法串供,因而这种合作难以顺利进行,使得选择合作的风险性大大增加。
因此,基于人是理性的这一前提,无论同伙是否坦白,自己坦白总是比不坦白好。两个人这样一算计,最后的结果都是选择坦白,各判刑5年。
实际上,如果两人都抵赖,会无罪释放,显然这个结果是最好的。但人的理性算计排除了这一结果。每个人从自己收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最终往往落得两败俱伤的结果。个人的理性算计,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结局。
这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经济动物”的悲哀: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自以为是的精明反而使他们一无所获。失败不是因为人们太傻,而恰恰是太精明所致,十足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