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镜子的魔力:“我是他人”
“我是他人”——这乍听起来自相矛盾的论题就像红线一样贯穿在拉康的全部著作之中。我如何成为“非我”,成为他人呢?我们已经习惯于认为,人的自我不仅是他与世界万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中心出发点,而且也是他的强有力的行为的中心出发点。自我对于我们的生存意识来说是根本性的。它让我们自己在想象的焦虑不安和最为秘密的期待中认识到我们存在,因此保存着我们身份的秘密。那么,对于这个我们如此确切地具有认同感的自我,如何能产生怀疑呢?
难道主体在重复接触了上千张的图像之后还不能完全确定——可能知道,这是他的自我的一张图像——这个自我不是他人的自我,绝对不是一个陌生人的自我吗?难道人的自我不正是在与他人的区别中、在与他人的差异中才作为统一性而被认识到的吗?难道人不是通过对他自己的意识即自我意识而与动物相区别的吗?
只有当人们质问,主体所认识的自我以及他们认为自己所认识的自我与真我有什么关系时,“我是我之所是”这种自我意识才成为问题。换言之,对自我的一切认识是否都只关乎真我而不是他人?拉康开始研究此类问题,走上了弗洛伊德在新旧世纪的转折点上用《梦的解析》(Traumdeutung)所开辟出来的道路。
“此我(je)非彼我(moi)”,对拉康来说,精神分析的基本经验就存在于这一事实之中。因为精神分析在那个认识和思考的自我背后又发现了另一个主体。这一主体在他的情绪与症状中、在他的梦与迷惑中以一种极为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它的语言需要破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