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安石学术思想性质研究述评及其研究转向<br> 长期以来,“王安石之学是什么?”(What)这一本体性问题,常常作为运思的起点,促动学者对“王学”的性质、内涵及其地位进行多种辨析。其中,他们各自得出结论,力求论从史出,已或多或少地涉及“王学史”(How)。<br> 第一节 宋人以来的学术成就<br> 连贯古今,洞悉前人之丰功伟绩;兼收中外,爬梳“王学”研究学史,意在查漏补阙,整理出新——推进“王学史”(How)研究,既可行又必要。<br> 一、“王学”是什么?<br> 考察角度不同,时代精神有异,故历代学人的回答颇见复杂。现撮其要旨,以意逆志,大致作如下分别:<br> (一)杂学说<br> 欧阳修(字永叔,1007-1072)说:“杂家者流,取儒、墨、名、法,合而兼之,其言贯穿众说,无所不通。”后来,四库馆臣亦称:“杂之义广,无所不包,班固所谓‘合儒、墨,兼名、法’也。变而得宜,于例为善。今从其说,以立说者谓之‘杂学’。”①自汉至清,中经赵宋,说者相承,中国“杂学观”主旨未变。宋世以降,学人率以此种“正统”理念来检讨“王学”,鲜有不将其列入“杂学”——“王氏之学不正”,②“介甫经学不得为醇”,③“安石之经学不醇矣”,④“经且为蠹、史尤勿论”,⑤“荆公穿凿”,⑥“其学务凿、无定论”,⑦“《三经》《字说》、自相抵牾”,⑧“王安石之学不是”,⑨“王氏支离、支离者不得其全也”⑩……批判之言,前后相继,频见记载。换言之,博而不约,泛滥无归宿;驳而不醇,杂于佛、老,这就是古人对“王学”最通常的总评。<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