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和谐之道:倾现中国盛世的国家战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030274
  • 作      者:
    许文胜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倾现中国盛世的国家战略
    和谐社会的指导方案,科举制度的拨乱反正,自主创新的彻底诠释,中医西医的辩证透析
    和谐之道,中国之道
展开
作者简介
    许文胜,太极管理团队主导者,中国国学管理专家,资深企业咨询顾问;国际著名易学专家,国际太极易学会理事,太极管理理论创建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主讲教授,中山大学兼职教授。
    许教授被誉为“中国国学管理大师抄,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科技研究者。在其职业生涯中同时从事着教育、咨询和理论研究工作,以《易经》二十年的深入研究,结合其多年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成功建立了太极管理理论体系。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们当今社会的和谐理念,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推广,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起到在思想理念上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也会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和中华盛世的辉煌再现。正是为了让大家都能快速进入《易经》学习的大门,少走弯路,不走歧路,所以作者不遗余力的打造了这套《太极·易》系列书籍。书中的内容是对我们祖先数千年智慧的全面继承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破译解密,并且本着携手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信念,作者毫不保留地将《和谐之道》的内容倾情奉献出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迪。《和谐之道》为该丛书之一《和谐之道》。
展开
精彩书摘
    “体”是形而上的代名词,在中国哲学中,它还暗指道德和心灵。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是我们最大的一个误区,但是这并不是关键。
    我们在研究中学与西学的问题时,并不是要搞清楚到底以谁为“体”,而是要完满地实现中国文化的再造工程,同时又要保证我们文化的血统不受侵犯。在“中体西用”、“西体中用”、“新体新用”等文化争论的浪潮中,本质的问题就是这一点。
    回顾中国的近代史,尤其是哲学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针对“体”的范畴进行争论的历史。中国的落后使中国文人首先感受到了文化的生存危机,因此,在我们的文化需要改革的时候,就有必要站出来维护中华文化的正统性。
    西学派主张废除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而中学派则誓死抗争。清末的一系列变法失败,从文化正统方面来说,是儒家思想变相的护权成功,也是西学派激进手法无可避免的失败。表面上看来,这是一场围绕着国家改革的斗争,但它在本质上却是一次试图推翻中国传统哲学“体”、“用”关系的思维大变法。
    由此看来,“西学为体”显然是不客观的,是盲目的不自信。从哲学意义上讲,“体”、“用”关系决定了文化的“体”将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所在,而作为“用”的实践意义又影响着中国未来文化的格局。
    “西学为体”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将被全部抛弃。我们需要的是在保留本国文化根基的前提下,进行中国文化改造的软着陆,不管是儒学还是道学,或者是广义上的《易经》,它们必须是中国文化再造的决定力量。西学作为一种理论支援,在其中可以起到一个较大的辅助作用,但是还远未复杂到必须用西学将中学取而代之的地步。
    近代学者王韬这样讲:“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这反映了当时中西方思维观的巨大差异,也是中学与西学争斗的主要战场。以中学为体,意味着仍然停留在名与实的论证与反论证上,以西学为体,则要通过对整体思维的大变革,引进西学中关于科学细节的演绎推理模式。
    还有人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末”,“中学”处于主导地位,“西学”应该通过必要的补充,辅助“中学”。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了不得的,应该说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后来的张之洞则用“身心”和“内学”来定义中国哲学中的“体”,用“世事”和“外学”来定义西学中的“体”。同时他认为,应该“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能“两相偏废”。这跟前面的观点一致,都肯定了“中学为体”的主导地位。近代的中国学者对于西学大都是持谨慎态度的。
    但不容置疑的是,无论是以何为体,“体”与“用”的关系始终是不能分离的。“体”有其形而上的本质,“用”有其形而下的实践意义,无论中学还是西学,都必须体现出这两点的建设性意义。
    对于我们的文化复兴来讲,中体西用或是西体中用,都可能是一种谬论。因为这两种观点的基本精神都是用西方文化的基本特点来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但是同时又否定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这就造成了现在西方之风甚劲的现况,实在是令人担忧。
    那些伪学者大肆攻击中学、宣扬西学却无人阻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那正是因为有责任心的中国学者还拿不出一个有说服力的正确方案,来区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
    我们一直在争论之中,加之中国又处于一个“三千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因而提出一个新颖的、现代化的观点相当艰难。“中体西用”和“中西会通”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近代,比如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中国大量引进西方技术,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在,到了遇到瓶颈的时刻,单纯的“中体西用”等单一理论已经不能满足中国文化再造的需要。
    在近100年的学术思想中,关于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之争,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比如陈独秀主张全面欧化,真正地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但是问题在于,中国文化中并不缺乏民主和科学的一面,而是我们目前缺乏开发和挖掘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首先要具备全面开发和改革的勇气,纠正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倡导的玄学和儒学中对于“道”的定义和纠缠,从而释放真正的科学精神。
    胡适也是强调西化的,他曾经在报纸上撰文,公开主张全盘西化。从这一点上讲,他是绝对的文化自由主义者。这种思想遭到了鲁迅的激烈驳斥。全盘的西化意味着我们要抛弃几千年的文化根基,去接受西学的指导。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所谓的西学,其血统中难以避免地流淌着中国《易经》的痕迹。
    西方哲学在发现辩证逻辑的过程中,正是由于《易经》的影响,才迅速走上了正确的方向。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无法对中学和西学做一个本质上的比较。胡适试图用全盘西化的方式,去纠正中国文化中的劣根性和封建性,这种勇气值得敬佩。但显然,他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没有意识到文化再造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绝没有任何快捷方便的渠道,更不可能用中西文化更替的方式去实现。
    后来胡适在临终的时候,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而说了那句很有名的话:“有条件的厌旧是可以的,无条件的厌旧则不可,对于旧的事物保持一个合理的保守的态度,可以构成进步的动力。”的确,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用在对中国文化的改造上。
展开
目录
文化
文化再造——中国复兴的关键行动
中国文化再造的核心
中学与西学的“体用”关系
中国文化再造的手段
1.中国文化的经典理论决定了我们的文化特质
2.中学和西学各有自己的经典理论
3.返璞归真,从儒学中寻找文化再造的答案
4.以中学为本,重建经典,恢复中国文化的创新精神
文化遗产——必须为子孙留住的“根”
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关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尴尬现状02l
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的原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传统节日——统一中国的文化标志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之源和意义
东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现状
中国传统古老仪式的失落
中国的节日注重整体,西方的节日注重个人
如何传承我们的节日文化
1.唤醒文化的自觉意识
2.改变国家假日体系的组成,增加传统节日的部分
传统节日的现代商机
[案例分析]例解传统节目商机——重阳节
中文和英文——乾坤迥异的文化载体
汉语与英语的使用特点
1.汉字具有高浓缩性、信息量大、发音简洁的特点
2.汉语具有适合交流与记录的特性
3.汉语是艺术的语言,英语是技术的语言
4.汉语是联系的,英语是孤立的
5.汉语和英语构词上的异同
汉语与英语的思维比较
汉语是中国人的骄傲
东西方哲学——一棵古树和一片花草的风景
先秦哲学
经院哲学
佛教哲学
宋明理学
古希腊的本体论哲学
笛卡尔的认识论
康德-费希特体系
谢林-黑格尔体系
胡塞尔的现象学
中西哲学孰优孰劣
鲁迅——20世纪中国的文化符号

宗教
始儒、道、佛——受宗教影响的中国历史
被遗忘的道教——科技创新的基础宗教
中国佛教——快速走向商业化的宗教
统治需要
民问迷信
“伪佛”的出现
修佛的真正意义

教育
正统教育——中国发展的原动力
正统教育的误区
中国正统教育与现代混合教育的区别
1.正统教育
2.混合教育
正统教育的发展
正统教育的现状
正统教育的范畴
正统教育的模式
正统教育的本质
正统教育的特征
1.系统综合
2.对应统一
3.道德入心
正统教育的再造
科举制度——辉煌中国的人才选拔机制
产生及发展
科举的优点与弊端
1.优点
2.弊端
科考制度对国外的影响
……
社会
医疗
经济
管理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