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揭示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不仅有助于我们历史地把握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与此前人类思想史上,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社会”观的理论渊承及批判性扬弃之关系,同时还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超验维度和崇高命意。如果我们舍弃主观贬义的“前理解”意义上去使用“乌托邦”一词的话,那么,这种“乌托邦精神”正是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之构成推动历史演进的精神内驱力。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社会”观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对乌托邦精神的简单保存或否弃上,相反,基于人的本性的超越性维度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批判性揭露和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性设计,恰恰构成了空想社会主义对于科学社会主义最富价值的启示,构成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吸纳和融通。
值得指出的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被普遍物化的倾向,使得人们更多地热衷于对现实社会作经验实证化的研究。而正是在在这种经验化的、无批判的、实证主义的理解倾向中,马克思社会思想中的超验性维度存在着被消解的危险,并使人类社会的形上基础和意义支撑呈缺失状态,这种缺失已经给世纪之初人类的精神生活造成了严重后果。事实上,建立在现实历史原则基础上的超验性维度在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中是不可或缺的,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精神”也成为一个具有现实迫切性的思想课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