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研究
内容提要: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中,正统的阐释者几乎从来不提及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近年来,这一理论已经引起了某些阐释者的关注,但这种关注又奠基于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普遍的误解之上在这样的情况下,重视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研究,并对它加以正确的阐释,就成了我们必须承担起来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使用价值价值人与物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正统阐释者所撰写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著中,几乎找不到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近年来,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开始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但这一关注又是以他们对这一理论的普遍误解为基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重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探索,恢复其本真面目,就成了理论界必须面对的一项迫切任务。
被遮蔽的价值理论
假如说,在正统的阐释者那里,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的学说在相当程度上被边缘化了,那么,比较起来,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处境是更为糟糕的。这一理论似乎完全逸出了正统的阐释者的视野。举例来说,无论是苏联的费多谢也夫等人撰写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理论概要》,还是康士坦丁诺夫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无论是东德的学者弗朗克·菲德勒等人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还是中国学者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肖前等人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都没有专门的章节来讨论价值问题。这些著作至多只是在涉及经济理论时偶尔提及“价值”概念,而在哲学的语境中几乎从来不涉及这一主题。
正统的阐释者之所以忽略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从来也没有认真地思考过马克思从事哲学研究的特殊进路。事实上,以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和列宁为代表的正统的阐释者都倾向于把马克思的思想分解为以下三个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事实上,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在这个意义上,正是这种“分解”方式,使正统的阐释者根本不可能重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呢?因为就哲学研究的进路来说,马克思完全不同于传统哲学家。如果说,传统哲学家主要是在单纯哲学的范围内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话,那么,马克思则始终是把哲学和经济学贯通起来进行思考的。要言之,马克思哲学思考的进路乃是经济哲学的思路。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为什么也被称为“经济学哲学手稿”呢?因为在马克思那里,经济学的探索和哲学的反思是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的。虽然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框架内展开的,但其中处处闪烁着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举例来说,马克思在谈到商品之间的关系时写道:“在某种意义上,人很像商品。因为人来到世间,既没有带镜子,也不像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就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从马克思的整个研究思路也可以看出,他始终是从经济哲学的视野出发来谈论哲学问题的。
比如,传统哲学家们热衷于谈论抽象的物质,而马克思则从经济哲学的视野出发,把注意力转移到物质的具体样态——(事)物上,而(事)物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中则表现为商品、货币和资本。正是从这样的思路出发,马克思还探讨了“商品拜物教”的起源和本质,其目的是揭示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方式中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又如,传统哲学家们满足于泛泛地谈论“实践”概念,而马克思则从经济哲学的视角出发,一开始关注的就是作为实践的基本形式的生产劳动。再如,传统哲学家们热衷于以抽象的方式谈论“关系”概念,马克思则从经济哲学的视野出发,深入地探索了“关系”概念中最基本的层面——“社会生产关系”。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哲学思索始终是沿着经济哲学的进路向前展开的。事实上,也只有充分地了解并把握这一点,最早源自经济学研究的“价值”概念才可能进入阐释者的视野。其实,马克思本人也告诉我们:“价值这个经济学概念在古代人那里没有出现过。价值只是在揭露欺诈行为等等时才在法律上区别于价格。价值概念完全属于现代经济学,因为它是资本本身的和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最抽象的表现。价值概念泄露了资本的秘密。”
马克思的上述论述深刻地启示我们,只有在现代经济学中才出现价值概念,而价值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资本的秘密正隐藏于价值概念中。正统的阐释者完全是在传统哲学的框架内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因而他们根本意识不到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即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哲学,而是经济哲学,才会引起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高度重视。
被误解的价值理论
当苏联、东欧,尤其是中国的理论界意识到价值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时,20世纪差不多已经过去了。然而,即使当今的阐释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当他们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误解也就开始了。试以李连科先生的《价值哲学引论》(1999)为例。该书认为:
正是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从哲学的意义上谈到了价值问题,并且为价值做了哲学上的界说。《资本论》主要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谈价值问题。但就是在这里,也不乏从哲学意义对价值的阐释。这里曾把劳动过程称为制造使用价值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这里马克思把价值当作了自然物与人的需要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马克思是怎样给价值做了哲学界说呢?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韵属性”;“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
显然,这段话包含着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根本性误读和误解:
首先,马克思并不像李连科说的那样,是从其思想成熟时期才从经济学和哲学的双重含义上来谈价值问题的。事实上,马克思从青年时期起开始研究经济学时,已经关注价值问题,并从经济学和哲学的双重含义上(简言之,也就是从经济哲学上)论述了价值问题。在写于1844年上半年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就已经谈到了价值概念形成的必然性:“其实,进行交换活动的人的中介运动,不是社会的、人的运动,不是人的关系,它是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关系,而这种抽象的关系是价值。货币才是作为价值的价值的现实存在。”众所周知,货币乃是一般的等价物,货币的产生是以商品交换活动的发展为前提的。这就表明,价值始终是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在谈到商品的价值时还告诉我们:“物的真实的价值仍然是它的交换价值;后者归根到底存在于货币之中,而货币又存在于贵金属之中;可见,货币是物的真正的价值,所以货币是最希望获得的物。”其实,这段话是对上面那段话的进一步的补充和发挥,它充分肯定了价值概念与商品交换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尽管当时的马克思关于价值问题的见解远没有他在写作《资本论》的时候那么明晰,但其基本意向已经表达出来了,即商品的价值关系到商品的交换,即关系到商品的社会属性,而不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其次,李连科在谈到马克思的《资本论》时说,“这里曾把劳动过程称为制造使用价值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这里马克思把价值当作了自然物与人的需要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这段话完全曲解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初衷。众所周知,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根本动机决不可能是“制造使用价值”,而是生产交换价值,是让资本通过对雇佣工人的活劳动的吸附而不断增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