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腔与椎管之间,或颅内各间腔之间的压力差是脑疝形成的基础。因颅骨不具有弹性,小脑幕和大脑镰也较坚硬,当颅内某一分腔压力增高到一定程度,势必推挤脑组织通过一些空隙至压力较低的部位,从而产生脑疝。疝出脑组织压迫邻近的神经、血管等组织结构,引起相应组织缺血缺氧,造成组织损伤功能受损。概括而言有以下机制:
(1)神经受压或牵拉:脑疝压迫或牵拉邻近脑神经产生损伤,最常见为动眼神经受累。动眼神经紧邻颞叶钩回,且支配缩瞳的神经纤维位于动眼神经的表层,对外力非常敏感。疝出的脑组织压迫和牵拉动眼神经,导致动眼神经麻痹,出现瞳孔变化等症状,为小脑幕切迹疝早期出现的体征之一。
(2)脑干病变:移位的脑组织压迫或牵拉脑干导致脑干变形、扭曲,影响上、下行神经传导束和神经核团功能,出现神经功能受损。中脑受钩回疝挤压时,疝出脑组织压迫同侧大脑脚,出现对侧锥体束征;脑干被推向对侧时,对侧大脑脚与小脑幕游离缘相挤压,造成脑疝同侧锥体束征。小脑扁桃体疝时,延髓受压易导致生命中枢功能失调;急性疝很快出现生命中枢衰竭,迅速发生呼吸和循环障碍,危及生命。
(3)血管变化:供应脑组织的动脉直接受压或者牵拉引起血管痉挛,造成缺血、出血、继发水肿和坏死软化;静脉瘀滞,可导致静脉破裂出血或神经组织水肿。如供应脑干的细小穿动脉受压时,因其缺少侧支循环,易引起局部缺血。小脑幕切迹疝可出现大脑后动脉受压或痉挛,导致枕叶梗死。
(4)脑脊液循环障碍:中脑周围脑池是脑脊液循环必经之路,小脑幕切迹疝可使中脑周围脑池受压,导致脑脊液向幕上回流障碍;而脑干受压、扭曲、变形可引起中脑导水管梗阻,使导水管以上脑室系统扩大形成脑积水,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脑疝程度加重。
(5)疝出脑组织的变化:疝出脑组织可因血液循环障碍发生充血、出血或水肿,对邻近组织压迫加重。
这些病理生理改变并不孤立,通常相伴发生、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常见脑疝类型的发病机制,参见表3.7。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