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白话解】
病人腹内有寒气,就会产生肠呜音响声大,如刀切样地腹中剧痛,并且逆气上攻,还可引起胸胁胀满,呕吐,可用附子粳米汤主治。
【药物组成】
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
散寒降逆,温中止痛。
【方药分析】
“腹中寒气”是脾胃阳气虚衰而阴寒之气内盛,意指本条的病因是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寒气水湿,流于胃肠,故肠鸣切痛,如曹颖甫所说:“切痛者,沉著而不浮也”。(《金匮发微》)形容疼痛危重触之深在肠间,故日切痛。寒气横逆,上犯胸胁则胸胁逆满;影响于胃,胃失和降,故呕吐。可见,本条的病机是脾胃阳虚,阴寒水气,内肆上逆。故其痛当喜温喜按,呕吐多为清稀水饮,或挟有不化食物。此外尚有四肢厥冷,舌淡苔白滑,脉沉迟等症状。
对本条病机的认识,还有以下几种:一是寒邪搏击于肠间,漉漉有声,如《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中寒肠鸣腹痛”。二是尤在泾认为,中土虚衰,下焦浊气上逆阳位。三是曹颖甫认为,中阳虚,肾寒上僭。四是寒气乃外寒诱发为病。学习本条还要注意肾阳虚衰的一面,因为脾胃虚寒,后天不足,先天失养,必影响于肾阳,也不可忽视外寒的致病因素。
既然病机是脾胃阳虚,阴寒水气上逆,故治当温中祛寒,降逆止痛,用附子粳米汤。附子大辛大热温中散寒止痛,半夏降逆化湿以止呕吐,粳米甘草大枣补益脾胃以缓急,是对证治疗的有效方剂。根据病情可酌加蜀椒、干姜以逐寒降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