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补益全书:珍藏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765086
  • 作      者:
    瞿岳云主编
  • 出 版 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医养生学告诉我们,自然界许多食物可作药用,许多药物可作食用,因此就有“药食同源”之说。欲健康、长寿,除必须注意生活调理、合理营养、身体锻炼外,适当服用药食补益之品,乃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实践和研究表明,服用补益药食之品,不仅能补充体内气血、阴阳的不足,而且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脏腑功能活动,调节并改善人体阴阳平衡和新陈代谢,从而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抗衰延年益寿”之功效。正如我国唐代著名养生学家孙思邈所说:“中年之后,美药当不离身”;“四十岁以……须服补药;五十岁以上,四时勿缺补药;如此,乃可延年得养生之术耳。”诚可谓切身经验之谈。因此,他活到了101岁高寿。
展开
精彩书摘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手足心低热、午后颧红、潮热盗汗、两目干涩、腰膝酸软、小便短少而黄、大便干、舌质红、少苔或无苔、咏细而数等。施补宜选用滋阴润燥之品,如食物之白木耳、葡萄、龟肉、蜂蜜;药物之麦冬、南沙参、石斛、女贞子以及药膳之沙参心肺汤、甲鱼滋阴汤、蛤肉百合玉竹汤、猪胰之渴汤,药粥之天冬粥、生地黄粥、地骨皮粥、灵芝粥,药酒之益阴酒、双耳酒、二冬二地酒、枸菊地冬酒,药茶之参斛茶、生津茶、玉竹茶、牛乳红茶,成药之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百合固金丸、天王补心丹,汤剂之麦味地黄汤、一贯煎、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
    (四)阳虚证
    阳虚证主要表现为形寒怕冷、四肢不温或体温偏低、精神委靡、蜷卧嗜睡、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腰、腹、胃院冷痛,小便清长或尿少水肿,大便稀溏甚或完谷不化、舌体淡胖、舌苔自润,脉沉迟无力等。施补宜选狗肉、羊肉、洋鸭肉、麻卯、鹿茸、巴戟天、肉苁蓉、韭菜子以及药膳之壮阳狗肉汤、双鞭壮阳汤、归附烧仔鸡、猪肚煨胡椒,药粥之鹿角胶粥、附子粥、锁阳粥、苁蓉羊肉粥,药酒之鹿骨酒、灵脾地黄酒、助阳益寿酒、海马酒,成药之金匮肾气丸、人参鹿茸丸、右归丸、大菟丝子丸,汤剂之温脾汤、玉真(丸)汤、真武汤、二鞭参鹿(丸)汤等。
    根据人体脏腑各自不同的病理特点,气虚证又可分为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脾胃气虚、肺肾气虚(肾不纳气)等证型;血虚证又可分为心血虚、肝血虚、心肝血虚等证型;阴虚证又可分为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肾阴虚、心肾阴虚(心。肾不交)、肝肾阴虚、肺肾阴虚等证型;阳虚证又可分为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等证型。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气血阴阳虚损往往互相影响。气病及血,血病及气,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从而常见气血两虚、阴阳两虚、气阴两虚等证,对此则应分别采用气血、阴阳双补,益气养阴之法选择补益之品。四、因人而异日常生活中,补益身体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需要。无病者为什么要补,如何补法才最有成效,这是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1.补益是无病早防、减少疾病发生的需要。人体生病是邪气侵入,与正气斗争,使人体阴阳失去平衡的结果。防止邪气侵犯或使侵入的邪气很快消退,关键在于人体正气强盛。因此,要保护、扶助正气可服用补益之品来补益身体。
    2.补益是保持旺盛的精力,使工作更有成效、事业更有成就的需要。人体精力充沛,工作就不易疲劳,效率就高。要精力充沛,必须使人体各组织器官保持正常,即体内气血、阴阳平衡。而不断补充各组织器官的消耗就离不开正确的补益。
    3.补益可使生活更有乐趣。人们在一天紧张工作之余,还要进行各种活动,如看电影或戏剧、观看体育比赛、逛公园或野游以及频繁的社交活动。而没有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就会力不从心。因此,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充满情趣,故适当补益必不可少。如何补益才最有成效呢?关键在于因人而异。
    人的一生要经历从儿童到青年、壮年、老年的不同发育和生理变化阶段,在其间人体内各脏腑的气血、阴阳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施补时应同时注意予以配合选择。
    1.不同年龄者的补益:
    (1)小儿的补益:生长发育迅速是儿童时期不同于成人时期最根本的生理特点。由于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其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数量相对来说较多,对营养物质的质量要求也较高。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脾常不足”未健,饮食往往不知节制,以致损伤脾胃而虚或宿食停滞。因此,小儿应选择健脾胃、助消化之品。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而小儿“肾气未充”,牙齿、骨骼、智力尚在发育之中,故应适当补益肾气,以促进生长发育。
    (2)青壮年人的补益:一般来说,青壮年时期生机旺盛、精力充沛,若不注意劳逸结合而致体虚,应适当补益。
    因休息睡眠不足致心脾或心肾不足(出现多梦、健忘、食欲不振),可服食一些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之品;由于缺乏卫生常识致肾精受损而出现头晕、健忘、腰膝酸软等表现,先要严戒手淫,再服补肾养心之品;因过度疲劳而耗伤气血,则应补益气血。
    (3)老年人的补益: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其华在发,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老年人肝肾亏损常出现齿松脱落、发白稀少、眼花耳聋、健忘早醒、筋骨活动不灵、夜尿频多等表现,还可累及其他脏器,易患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因此,应选择滋补肝肾之品。气血耗伤不足而表现为皮肤干萎、头晕眼花、感冒,则应注意补益气血。同时,应选择药膳、药粥、药酒、药茶类补益之品。2.妇女的补益:(1)经期的补益:中医学认为,月经来潮与肝、肾两脏,冲、任二脉及“天癸”的关系最为密切。冲、任二脉起于胞宫(子宫),只有冲任之脉气血充盛月经才能按以时下,而冲、任脉中的血主要来自肝脏,只有肝血不虚,经量及色、质才能正常。要使冲、任二脉按时充盈而下,必须有“天癸”的出现。天癸为肾所产生的一种促使月经来潮的物质,与肾关系密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化。故经期应选择养血益精之品。
    (2)妊娠期的补益:妊娠为精子与卵子的结合,而精子、卵子的产生与肾密切相关。妊娠以后,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生长需要精血的营养,所以妊娠与肝肾和气血均有关系。根据科学研究证实,孕妇吸收的营养不仅用于供给胎儿发育生长以及自身需要,还用于补充分娩可能出现的损伤的修复以及分泌乳汁。故妊娠期应选择补肾固胎、健脾益血之品。
展开
目录
上篇 常用补益药食
第一章 补益的基本知识
一、补而有益
二、因虚而补
三、因证而别
四、因人而异
五、四季可补

第二章 补益食物
一、补气类
二、补血类
三、补阴类
四、补阳类

第三章 补益药物
一、补气类
二、补血类
三、补阴类
四、补阳类

第四章 补益药膳
一、药与食结合的常用方式
二、药膳的具体烹调方法
三、药膳的调料
四、补气类
五、补血类
六、补阴类
七、补阳类
八、气血、阴阳双补类

第五章 补益药粥
一、特点
二、配制煎煮方法
三、补气类
四、补血类
五、补阴类
六、补阳类

第六章 补益药酒
一、特点
二、制法
三、特色
四、使用
五、补气类
六、补血类
七、补阴类
八、补阳类
九、气血、阴阳双补类

第七章 补益保健药茶
一、特点
二、功效
三、用法
四、常用补益保健药茶

第八章 补益中成药
一、特点
二、常用剂型
三、自购须知
四、补气类
五、补血类
六、补阴类
七、补阳类
八、气血、阴阳双补类

第九章 补益汤剂
一、制法
二、补气类
三、补血类
四、补阴类
五、补阳类
六、气血、阴阳双补类

下篇 常见病症的补益选择
第十章 内科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
二、阻塞性肺气肿
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四、支气管哮喘
五、支气管扩张
六、肺脓肿
七、肺问质纤维化
八、胸腔积液
循环系统疾病
一、慢性心力衰竭
二、快速性心律失常
三、缓慢性心律失常
四、原发性高血压
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七、感染性心内膜炎
八、原发性心肌病
九、病毒性心肌炎
十、缩窄性心包炎
十一、心血管神经症
消化系统疾病
一、慢性胃炎
二、消化性溃疡
三、肝硬化
四、慢性胆囊炎
五、胃食管反流病
六、功能性消化不良
七、肠易激综合征
泌尿系统疾病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
二、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三、肾病综合征
四、糖尿病肾病
五、IgA肾病
六、狼疮性肾炎
七、慢性间质性肾炎
八、药物性肾损害
九、慢性肾衰竭
血液系统疾病
一、缺铁性贫血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溶血性贫血
四、过敏性紫癜
五、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六、白细胞减少症
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八、脾功能亢进症
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尿崩症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四、甲状腺炎
五、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六、库欣综合征
七、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代谢疾病与营养疾病
一、糖尿病
二、低血糖症
三、高脂血症
四、夜盲症
结缔组织病与风湿病
一、类风湿关节炎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三、干燥综合征
四、结节性多动脉炎
五、大动脉炎
六、风湿性多肌痛
七、系统性硬化病
八、雷诺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
一、三叉神经痛
二、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三、运动神经元病
四、多发性硬化
五、帕金森病
六、偏头痛
七、老年性痴呆
八、重症肌无力
几、周期性麻痹
十、神经症
传染性疾病
一、慢性病毒性肝炎
二、肺结核

第十一章 外科疾病
周围血管疾病
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三、下肢静脉曲张
皮肤疾病
一、荨麻疹
二、神经性皮炎
三、皮肤瘙痒症
四、银屑病
五、白癜风
六、黄褐斑
直肠、结肠和肛管疾病
一、直肠脱垂
二、溃疡性结肠炎
三、克罗恩病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一、睾丸炎与附睾炎
二、慢性前列腺炎
三、前列腺增生症
四、勃起功能障碍
五、男性不育症
肩颈腰伤病
一、肩关节周围炎
二、跟痛症
三、颈椎病
四、腰部劳损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疾病
一、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二、脊柱结核
三、强直性脊柱炎
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五、痛风性关节炎
六、脑外伤后综合征

第十二章 妇科疾病
妊娠疾病
一、流产
二、早产
三、羊水过少
四、过期妊娠
产后疾病
一、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
二、产后出血
三、产后缺乳
四、产后尿潴留
月经和乳腺疾病
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二、闭经
三、痛经
四、经前期综合征
五、围绝经期综合征
六、绝经后出血
七、乳腺囊性增生病
八、多囊卵巢综合征
其他妇科疾病
一、子宫脱垂
二、不孕症
三、外阴瘙痒

第十三章 眼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
眼科疾病
一、流泪症
二、眼干燥症
三、结膜炎
四、白内障
五、青光眼
六、葡萄膜病
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八、视神经盘炎
九、视神经萎缩
十、麻痹性斜视
十一、老年性黄斑变性
十二、近视眼
耳科疾病
一、外耳道炎
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三、梅尼埃病
四、神经性耳聋
鼻科疾病
一、慢性鼻炎
二、萎缩性鼻炎
三、变应性鼻炎
四、鼻出血
口腔科疾病
一、白塞病
二、复发性口疮
三、牙龈炎
四、牙周炎
咽喉科疾病
一、慢性咽炎
二、慢性喉炎
三、慢性扁桃体炎

第十四章 中医常见杂症
一、感冒
二、咳嗽
三、心悸
四、胸痹
五、不寐
六、痴呆
七、胃痛
八、呕吐
九、呃逆
十、泄泻
十一、便秘
十二、头痛
十三、眩晕
十四、水肿
十五、尿浊
十六、癃闭
十七、遗精
十八、早泄
十九、咯血
二十、尿血
二十一、痰饮
二十二、自汗
二十三、盗汗
二十四、虚劳
二十五、痿证
二十六、颤证
二十七、腰痛
二十八、月经先期
二十九、月经后期
三十、月经先后无定期
三十一、月经过多
三十二、月经过少
三十三、经期延长
三十四、崩漏
三十五、经行乳房胀痛
三十六、经行发热
三十七、经行身痛
三十八、经行泄泻
三十九、带下过多
四十、带下过少
四十一、胎动不安
四十二、胎萎不长
四十三、妊娠贫血
四十四、产后腹痛
四十五、产后身痛
四十六、产后汗证
四十七、产后乳汁自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