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近代,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理念、诊断、治疗措施相互融合、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互为补充的实践,从根本上树立起了现代,gN药学的旗帜。
按照现代科学理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过程,总要经历准科学、前科学、常规科学、后科学4个阶段,当然,这是指同一层次而言。相当部分学科还要经过不同层面的发展,如古代科学层面、近代科学层面、现代科学层面,或者传统科学层面等。在中医形成到常规科学、现代科学层面的进程中,稍加留意,便可发现在构成实践检验、补充科学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一一著名中医实践家们,他们临床遣方用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习惯、路数,亦如早年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主编印会河先生所说:
在2003年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老一代著名中医临床家谢海洲、余瀛鳌先生等一批学者,就名老中医的习惯用方以及经过无数次实践证明真正是行之有效的方药,其使用的指归、目的、方法、加减以及其中的、、,专题进行过一番研讨,笔者与参会的几位学长、学兄形成了本书的构思初衷。于是,在2007年12月,本书的几位主要参编人员,确定了以1870年出生的之首萧龙友先生为始,将汪逢春、徐小圃、施今墨、孔伯华、曹炳章、吴棹仙、余无言、朱小南、袁鹤侪、祝味菊、张菊人、蒲辅周等10)余位医家的家传方、祖传方、验方和临床习惯使用的经验方药,在大类上予以归纳和梳理,风格上可能稍有异同。?整体上不强求和表面形式上的一致,从实际出发,按照尊重历史,尊重原貌,尊重原著、原人、原方、原案的编撰原则,编写了《著名中医临床家惯用方精选》。
本书为第2分册,介绍了张琪、刘渡舟、李可、岳美中、蒲辅周、沈仲理、班秀文、朱南孙、哈荔田、姚寓晨、程益春、印会河、任继学、朱良春、黄一峰、董建华这些著名中医临床家的临床慣用方,且每方都附有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书的引用资料来源广泛,绝大多数都是参编者多年的笔记或出自诸多相关期刊资料。本书出版之际,许多选摘文献与原作者取得了联系并得到授权,有的因邮路障碍或地址失详,尚未得到原著作者授权,一但取得联系,其权益与原著作者、出版者共享。另,书中的不妥之处.还希望得到读者诸君的不吝指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