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完《内经》、《素问》、《灵枢》的关系之后,再来看看《内经》的主要内容。《内经》由一百六十二篇单篇文章组成,而这些单篇文章不止篇幅不一,大多数的内容分布也较为分散,同一个问题会在不同的文章中出现,而同一篇文章中可能论述不止一个问题,故此,刚接触《内经》的读者往往会有凌乱的感觉,不知道从何入手。我们不妨先就《内经》中主要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便于把握文脉。
对《内经》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历史上早就有医家做过这件事,如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花费三十年时间,将《素问》与《灵枢》既有的顺序完全推翻,根据论述的内容重新分类编排,共分为十二类,名日《类经》: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共三百九十条,分三十二卷。《类经》出版后,大行于世,为学医者学习《内经》提供了较好的途径,被时人誉为“海内奇书”,直到现在仍然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后来医家对于《内经》内容的分类大体而言都是据此略有增删。
现代学者对《内经》学术体系的分类虽然具体有一些区别,然大体上是相似的,主要包括摄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病证、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治法、五运六气等,我们择其要进行简述: 摄生:即养生之意,又名“卫生”。《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是养生专章,全书含有丰富的养生内容,称得上是一部养生宝典。《内经》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为养生主旨,吸收了先秦诸子的养生理论与实践,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了改造,确立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形神共养,动静得宜等。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学说均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之后,共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五行学说则利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建立起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系统,并将其与自然界的五行系统相对应,构成了统一的整体。
藏象:《内经》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以藏象理论为核心展开。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主体,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人体的各部分组织器官分为五大系统,通过经络、气血等贯通在一起,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虽然在功能上各有分工,但是并不是孤立地,而是通过经脉连属、气血流贯,相互联系,互相协调合作。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经络:主要包括经脉和络脉,是人体内气血流贯、沟通脏腑形体官窍、联系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网络状系统,是人体组织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针刺技术的理论基础,在中医理论与临床上均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气血精神:《灵枢·本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精、气、血、津液既是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产物,又是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运动变化体现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广义上是人体生命机能活动的总括,狭义上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其盛衰直接反映生命机能的情形,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