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在爱中升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27994
  • 作      者:
    (德)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著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伯特·海灵格,他的一生相当传奇,年轻时是天主教神父,曾经在非洲祖鲁族地区居住20年,之后接受心理分析、完形疗法、原始疗法及交流分析等训练。他发现很多个案皆跨越数代并涉及家庭其他成员,进而发展出“家庭系统排列”的许多新洞见与新技巧。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治疗方法,在国际上已赢得高度的肯定:他的数十本著作在德国极为畅销,已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爱是什么?爱是一道穿透棱镜的白光,爱是透过棱镜折射后,所开展出来的,更亮、更大的光芒。我们待在万有一切之中,感受到永恒的爱。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半会因为压力而变得疏离,并且在关系外寻找平衡及出口。<br>    亲密关系中的爱的序位要求双方以平等的态度尊敬对方。在任何情况下,当一方感觉自己像是另一半的父母时,或者自己像是孩子一样依赖着对方时,伴侣关系中爱的流动就受到了限制并将使关系遭受威胁。<br>    这也同样适用于施与受的平衡。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是给予者,而孩子是接受者。孩子想要逆转序位或是与父母地位平等的意图终将失败,孩子注定亏欠父母。然而矛盾的是,当孩子与父母地位平等的尝试愈失败,他们就觉得愈靠近父母;对父母的亏欠将使他们保持与父母的连结,并且促使他们离家独立,因为他们想要独立完成某些任务并证明自己。<br>    所以当伴侣中的一方以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付出,比如女人为另一半支付学费,他们的关系就无法维持平等。即使感觉到亏欠,在完成学业后,男人仍会离开他的另一半。只有在他完全偿付另一半所为他所付出的费用后,他才能再次感到平等,关系才得以维持。交流的计量<br>    就性别而言,虽然男人与女人的付出并不相同,但他们的施与受也需达到平衡。如果他们在各方面的付出与接受能够平衡——一如他们所付出并接受同等的爱,那么亲密关系就能够成功。这个原则对于所有交流,无论交流本质是好是坏都适用。<br>    当一方从对方身上受益,接受者为了要维持平等和平静的感受,会觉得自己需要回报对方所付出的。因为她仍爱着她的另一半,所以她会付出比对方多一些的分量来回报。这也使得她的另一半觉得自己也需要付出更多一些来回报,因为他也深爱着另一半,并且希望关系能够继续维持。这样在伴侣关系中好的交流将不断地成长、延续。<br>    当施与受变成单向的行为,关系就将结束。当伴侣中的一方只接受而未付出时,他将发现对方对付出感到疲乏;同样,当一方只付出而未接受,他将发现另一半对于接受感到疲乏。如果一方的付出超过对方所愿意回报的,这样的交流将会停滞。这同样适用于接受一方的期待超过对方所愿意付出的程度时。如此一来,施与受将阻滞关系。因此,任何的交流都应有良好的个人节制及界限。<br>    为了要使亲密关系成功,伤痛的公平交流也是必需的。当伴侣其中一方伤害了另一半,受害者必须以相似的程度伤害对方。<br>    当伴侣关系中的受害者不愿表达生气或是恨意,关系中的交流就停滞了。比如说,当伴侣的其中一方外遇出轨,而另一方仍忠于关系,只有在忠诚的一方采取某些报复行动,出轨的一方才能够再次拥有平等的地位,关系也才得以继续。只有当受害人将他所受到的伤害回报另一半,关系才能重新开始。但是如果受伤的一方深爱出轨的另一半,宁愿独自背负伤痛也不愿采取报复行动,那么关系就停滞在受伤的状态而难以修复。即使受伤的一方意识到她在关系中的清白感,也必须小心不做出超过伤害程度的报复行动,否则只会再次复制关系中的受害状态。受害者的回报程度要比他所感受到的程度轻微一些。如此一来,公义和爱就能同时受到关照,关系的交流便能重新开始良性的循环。在伴侣关系中,如果受害人和加害人加重伤害的程度来作为回报,就像对付出做出更多程度的回报那样,关系及个人的痛苦将只会雪上加霜。这样的交流虽将能够使两人紧紧相系,但只是使彼此陷入不幸和报复,而非关心和幸福。另外,伴侣关系的质量将随着彼此的交换是好事或坏事,以及好事或坏事的程度而改变。这暗示了我们提升、疗愈伴侣关系的方法:以爱及善意增加对另一半的回报。连结的不同模式<br>    无论好坏,男人和女人都在他们各自的原生家庭中经验了不同的家庭关系模式。为了成功地经营亲密关系,男人和女人在进入关系时,必须检视他们从父母身上所学习到的亲密关系模式,觉察他们各自对伴侣的定义。 <br>    ……
展开
目录
导言与概要<br>护灵性的观点<br>自由<br>担忧与关怀<br>未来与当下<br>爱<br>关于这本书<br>第一章 序幕<br>关系中的罪恶与清白<br>自我设限<br>帮助者症候群<br>充分交换<br>传递<br>表达感谢<br>幸福<br>平衡<br>受伤与失落<br>无助<br>宽恕<br>和解<br>受苦<br>好与坏<br>归属于我们的<br>归属于他人的<br>命运<br>谦卑<br>序位与丰饶<br>良知的限制<br>解答<br>罪恶和清白<br>先决条件<br>差异<br>不同的关系<br>序位<br>表象<br>打破魔咒<br>归属<br>忠诚<br>忠诚与疾病<br>界限<br>良善<br>家庭良知<br>归属的权利<br>强迫性的重复<br>序位阶层<br>解决之道<br>洞见<br>亲子关系与群体中的爱的序位<br>不同的序位<br>父母与孩子<br>荣耀<br>生命的礼物<br>拒绝<br>特别之处<br>父母所给予我们的<br>归属于我们的父母<br>傲慢<br>命运共同体<br>家庭系统<br>家庭系统的连结<br>完整<br>家庭责任<br>平等的归属权<br>爱的序位<br>爱的序位:<br>亲密关系及个体与更大整体的关系<br>男人与女人<br>父亲与母亲<br>欲望<br>性爱<br>夫妻之间的连结<br>情欲的连结<br>低音的回旋<br>互补<br>阿尼玛和阿尼姆斯<br>双边互利<br>跟随与服务<br>平等<br>交流的计量<br>连结的不同模式<br>纠葛<br>承诺<br>放弃<br>如是<br><br>第二章 灵性的良知<br>不同类型的良知<br>个人良知<br>归属感<br>善与恶<br>集体良知<br>完整性<br>本能<br>超越生死的归属权<br>谁属于这个家庭系统<br>爱是唯一的解决之道<br>还有谁属于这个家庭系统<br>平衡<br>补偿与赎罪<br>报复<br>疗愈<br>优先顺序的法则<br>优先顺序法则的违背情形及其后果<br>集体良知的范围<br>灵性良知<br>不同良知与家庭系统排列<br>灵性良知<br>个人良知<br>集体良知<br>结语<br>沉思录<br>灰飞烟灭<br>指引<br>追寻<br>善意<br>期待<br>眼前<br>轻盈<br>和谐一致<br>同在<br>觉知<br>连结<br><br>第三章 家庭疾病的成因及疗愈之道<br>造成疾病的爱及疗愈的爱<br>对家庭的忠诚及其后果<br>共同体及平衡<br>疾病追随心灵<br>宁愿是我而不是你<br>不盲目的爱<br>我代替你离开<br>即使你离开,我仍会留下<br>我将跟随你<br>我会继续活下来<br>遭到误导的希望<br>带来疗愈的爱<br>以疾病补偿<br>……<br>第四章 健康及疗愈的灵性观点<br>第五章 迈向和谐<br>第六章 灵性家庭排列<br>第七章 男人与女人<br>第八章 需要帮助的孩子<br>第九章 剧烈的冲突<br>第十章 灵性宗教<br>第十一章 反思<br>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