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态度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导航“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讽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愧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爱。”
可以说,孩子的成长就如这首小诗所说的那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孩子早期大约有2/3的时间要在家庭中度过,而且完全依赖于成人,所以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父母、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左右着他一生成长的方向。
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总是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社会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种表面上的夸奖。过分赏识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益。
因此,父母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建立起对未来的自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过失是在所难免的,家长有时可忽略不计,而他的点滴的自主探索都是极为可贵的进步,家长对此应该大加称赞。懂得如何用欣赏、夸奖、鼓励的不同方法去培养孩子的自信,是父母教育子女成长的最睿智的体现。
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条件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心理产生过大的压力。
在父母的心中,总有一个对孩子的期望目标。帮助孩子建立自己每一阶段的适合的目标,是每一个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样,孩子也需要通过顺利地学会一件件事来获得自信,品尝成功的喜悦。
但这个目标开始不能定得太高,如果孩子实际能力不及,连连失败,就容易使孩子产生失败感,丧失信心。试想一个在游戏中都做不好的孩子,是很难再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斗志的,他的自信心会逐次减少削弱,并由此不愿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越是做不好,就会越是不自信,形成恶性循环。家长应通过帮助孩子完成想要做的事来消除这种恶性循环。但也不能把目标定得太低,孩子完成得轻而易举,就会变得轻率和骄傲。因此,家长应根据孩子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量身定做,确立一个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目标,从而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孩子的自信。
另外,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与人交往,多带孩子到左邻右舍、亲友同事家串门,让孩子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在与同伴的玩耍、游戏、交往中,感受到合作、友谊、成功的乐趣。还可引导孩子做对家庭、对别人有益的事,即使只是让孩子种种花草,买买东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大胆自信,让孩子感到自己有用,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但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总是采用“揠苗助长”的教条主义教育方式,往往用“神童”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达不到标准就肆意训斥。父母对孩子的失望经常表现在言谈举止中,这样对孩子易造成消极的影响,孩子会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即使真的是个“神童”,其自信心也会因此而彻底坍塌。有的家长让幼小的孩子学钢琴,学二胡,学画画,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孩子童真的乐趣全被剥夺了,又怎能培养出“特长”。
还譬如有些父母往往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子女在学习、工作中是否比别人强。其实,这个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家长应该看的是孩子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是否获得了经验、能够承担责任、掌握知识和技能。如果孩子的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可是这次教训失利却让孩子和父母看到了薄弱环节在哪里,不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吗?父母的这种态度会传递和影响孩子,对孩子自信心的树立将是何等的重要?年轻的父母都期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自信、自强、有道德、有能力的人。那么,年轻的父母们就应该从自身做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美国学者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10条各国儿童对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最重要的要求: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要一视同仁。
3.不能对孩子失信或撒谎,说话要算数。
4.父母之间要谦让,不要互相责难。
5.父母对孩子要关心,关系要亲密。
6.孩子的小朋友来做客时要真心欢迎。
7.对孩子不要忽冷忽热,不要发脾气。
8.家里要尊老爱幼,重大事项决定前要征求大伙儿意见,要有家庭民主。
9.家里搞文体活动,星期天至少玩半天。
10.父母有缺点,孩子也可以批评。
实际上把上述10条做一个归纳,就是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明朗、轻松、和谐的成长天地,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态度--让我们在自信中长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