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或看到或听到过这样的场景——大人正对着孩子大声呵斥:“瞧你这个孩子,一点也不乖,你看谁谁,又听话,又聪明,你怎么就如此不争气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这个话题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不管是不经意间,还是有意所为,很多家长都难逃出这个怪圈。究其原因,大部分家长无非是想让孩子通过比较能有所警醒,能做的更好。但事实果真如家长所愿吗?
邻居的女儿妞妞曾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很用功,可是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排第10名左右,以分数论成败的妈妈总觉得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心里非常着急。有一次,妞妞数学考试得了92分,排在班上第五名,看到自己分数有了提高,妞妞非常高兴。可回家后,妈妈很生气地说:“我知道隔壁的青青考了99分,你怎么才考了92分呢,差7分呢!你知道如果是考大学,这7分意味着什么吗?……你真是太让我失望!”面对妈妈的数落,妞妞觉得非常委屈,却又不敢顶嘴。
在妈妈的高要求之下,妞妞学习丝毫不敢懈怠。可是渐渐地,妞妞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成绩却慢慢地下降了,因为她总不相信自己,觉得自己永远都超越不了别人,有时自己真的很想考一个好的成绩给妈妈看,来证明自己,可是越想好好考,反而越是考不好,妞妞对学习产生了很深的畏惧心理和厌倦情绪。
妈妈长时间拿妞妞跟隔壁青青相比较,慢慢地让妞妞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实在忍受不了的妞妞终于“爆发”了——妞妞因“失手”将青青的左手用小刀刺伤。而妞妞的理由就是:她让我变成了妈妈眼里的坏孩子。隔壁的青青衬托了妞妞的缺点,由此让妞妞产生了妒忌和憎恨的心理。我们在惊讶孩子的心理如此脆弱的同时,又是否反思过家长的言行在其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龙驹风雏,也希望用这种比的办法激励孩子的上进心。可爸爸妈妈千万别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面对家长的“比较”,心理素质好的孩子也许扮个鬼脸,或赌气不理会;可心理素质差点的孩子,心里就会有一种排斥或逆反心理。
爸爸妈妈见不得孩子哭,只要孩子一哭闹,家长立马就心软,所有的规章制度也立即失效,比如本来说好不让孩子吃零食,可是孩子一哭一闹,家长就缴械投降,孩子经常以哭闹为武器,并且屡试不爽。由于家长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不吃饭来要挟家长。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没有自制力、自私任性、不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十、态度不一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行了,你就别说了,他还小呢。”有的爸爸妈妈教育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孩子都这样,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孩子没有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有些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但只是轻度表现。不管怎样,我们要知道,孩子一旦因溺爱而形成的种种不良行为和心理,纠正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学会辨别“溺爱”,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有效地避免,给孩子科学合理的爱,让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