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现代教育本身即交往
追溯教育的起源,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需要起源说、交往起源说。分析几种教育起源的学说和观点,各有其理论意义,但就教育本身而言,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没有人与人的接触、沟通和交流,就不会有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因为作为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个体与个体借助特定的媒介(有形的或无形的)传递人类的社会生活生产经验,并影响到他人的活动时,交往便会转化为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交往”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①即便是在原始社会,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着大量的经验和信息需要通过交往的形式加以传递,这种交往最初是以非正式或者说是以生产劳动的形式出现的,但劳动并不因此而成为教育的形态,劳动只能创造经验,而经验的交流与传递必须借助于人与人的交往才能顺利进行。
特别是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人类交往的形式日趋多样化,那么,传递经验和信息的途径后来渐次演变为正式形式交往或者说是制度化形式的交往,这种交往便是学校教育的最初形式。也就是说,当人类能够凭借工具、手势、语言传递彼此熟知的经验时,教育便产生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仅在形态上源于交往,而且本身与交往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源于交往,教育从交往中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功能的拓展,特别是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现代教育的民主化、国际化趋势的日趋深入和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必须把对话、合作、交流作为生活与学习的方式,共享交往中的丰富资源,实现自我完善和对生存状况的改造。如果没有交往或者不去交往,很难想象,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学习,人会变得怎样,个体发展会受到怎样的限制。现代教育说白了是一种信息爆炸和信息共享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任何意义上的闭锁和自封都是对教育和接受教育的抑制和阻隔。现代教育在空间上是开放的、无限的,在内容上是拓展的、共享的,在发展上是以交往为基础和平台的,没有交往或者不去交往,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3.教育活动主要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活动
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指向个体的完满和整体建构,或者说把人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教育如何实现其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知识、技能的传递和建构,这种知识和信息的传递和建构必须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和“互动”之中才能得以完成。在各式各样的“关系”和“互动”中,交往是最具有多因素间的沟通、交流的特殊性质,因为它不仅潜藏着“授”与“受”的互动,而且蕴涵着主客体的统一和建构的可能性于一身,通过交往来诠释教育活动,具有整合力、包容性和解释力。因为交往意味着是一种关系,一种活动。交往对于教育来说,不只是手段,而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教育之于交往,教师通过交往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架起知识、信息和技能传递或传授的桥梁,通过交往和为了交往才使教育活动得以展开和进行。事实充分证明,“没有交往,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动便不可能产生。一切教育不论是知识教育还是品格教育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1)。马克思也曾断言,“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②。在具体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既离不开与周围人的交往,更离不开与教育者的交往,其中,各种类型的交往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表现得最为直接和影响最为深刻。
4.师生交往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行为方式。作为个体的人,在其行为行动中都以交往为前提。人的交往不仅是一项独立的动态的活动,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性关系。通过交往不仅确立了特定的社会关系,而且也会展开和延伸社会关系。这也集中反映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即“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定义一方面证明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人是社会性的人,人生活在结构化、网络化、模式化的社会交往系统中;另一方面人又是在交往中不断占有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获得离不开交往。正是在交往中,人与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地生活着,并通过交往获得了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而形成人的生存方式,获得本质上的提升。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一种社会性活动,这种活动是通过学校中的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与受教育者主要是学生进行的交往活动,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技能培养或者品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否则学校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就学校教育而言,它产生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并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实施的活动。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其内容是通过选择、净化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