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454463
  • 作      者:
    母小勇著
  • 出 版 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研究》试图在后现代的视域中讨论我国高等学校课程发展的问题,完全不是缺乏本土文化支持的。深层次剖析了我国现行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和实际运作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研究》把后现代视为一种与中国本土文化思想、观念殊途同归的?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文化、看待知识的态度。
展开
作者简介
    母小勇    男,生于1962年,四川阆中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先后在《教育研究》、《心理科学》、《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师教育研究》、Phys.Teach.和Phys.Educ.等国内外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近100篇论文,出版多部专著、教材和音像著作。     代表作有:《专家型教师教育课程研究》、《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与实践》等著作以及《论课程的文化逻辑》、《论构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创新课程体系之理念》、《后现代高校课程:回到人类活动的‘原点’》、《高等学校课程:回归和完善生命》、《摆脱‘边缘’:寻找高校课程的本土文化性》等学术论文。     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  “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后现代高等学校核心课程群建设研究”和“小康后理科基础教育问题研究”等多项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在运用科学学重新解读了科学的本质与内涵后,批判了《科学主义》对科学的错误理解,从哲学层面和课程理论层面对《科学主义》知识观和人才培养观进行了批判,分析我国高等学校课程产生《科学主义》取向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接着,在连接人类高等教育及高等学校课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长河中,沿着发展轨迹探究高等学校课程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阐述高等学校课程走向后现代的可能性。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的发展轨迹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渊源
(一)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取向: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专门化教育
(二)我国近代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第一次移植
(三)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
(四)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雏形
二、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接管旧中国的高等学校和院系调整
(二)全面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第二次移植
(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模式的探索
(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
三、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
(一)我国当代高等学校制度
(二)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学历制度
(三)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学位制度
四、我国高等学校专业的特征
(一)我国当代高等学校专业设置
(二)我国当代高等学校课程结构

第二章  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的现状
一、我国现在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
(一)加工学生取向
(二)学科本位取向
二、我国现行高等学校课程面临的挑战
(一)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新世纪全球高等学校课程的基本走向
三、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来自大学生的报告
(一)大学生对大学教育的理解
(二)大学生对专业的意见
(三)大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态度
(四)大学生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选择的期望
(五)大学生对未来的设想

第三章  高等学校课程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古代高等教育内容取向:专业教育抑或博雅教育
(一)古代东方的高等教育内容:侧重专门职业教育
(二)古代西方的高等教育内容: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
二、中世纪大学及其课程取向:宗教色彩的专门职业教育
(一)中世纪大学
(二)中世纪大学的课程
三、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大学课程取向: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扬
(一)摆脱宗教的桎梏
(二)科学技术步入大学的殿堂
四、近代高等学校课程发展的丰碑
(一)洪堡的大学思想
(二)习明纳
(三)纽曼的大学理想与大学课程
(四)赠地学院运动背景下的大学课程
五、现代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先声
(一)哈佛大学的课程选修制
(二)赫钦斯的通才教育课程

第四章  现代高等学校课程的科学主义"基础
一、解读科学主义
(一)科学主义的内涵
(二)科学主义的理论渊源:实证主义
(三)科学主义的知识观
二、科学主义科学观批判
(一)科学:静?动?
(二)科学:证实?证伪?
(三)科学:真理?约定?
(四)科学:实用?实在?
三、科学主义高等学校课程观批判

第五章  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的认识论基础
一、人类知识的描述与分类
(一)人类知识描述
(二)人类知识的多元性
二、人类知识的发展逻辑
三、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的认识论基础
(一)后现代视野中的认识对象
(二)后现代视野中的认识主体
(三)后现代视野中的认识发生
四、基于后现代认识论的高等学校课程观

第六章  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的文化学基础
一、人类文化的特质
(一)人类文化
(二)人类文化成果
(三)人类文化的特性
二、人类文化视野中的知识
(一)人类知识的价值
(二)人类文化视野中的知识观

第七章  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
一、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群构想
二、自组织或有机论视角下高校课程内外部因素分析
(一)自组织系统特征
(二)系统自。组织演化
(三)自组织或有机论视角下高校课程内外部因素分析
三、高校课程自组织的实现过程
四、后现代高校课程群的自组织结构
五、后现代高校课程群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原则
(三)学科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第八章  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评估观
一、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评估的价值取向
(一)课程评估概念
(二)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评估的价值取向
二、我国现行高校课程评估的弊端
(一)重视量化评价,忽视质化评价
(二)评估指标和标准过于统一,忽视专业差异性
(三)忽视学生评估主体的需要
三、后现代高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一)评估指标确定的依据和原则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评估策略
四、后现代视域下的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
(一)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生命本质
(二)生命视野中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取向

第九章  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挑战文化霸权
一、科学与人文平等的话语权
(一)人文与科学的内在一致性
(二)人文与科学的疏离与融合
(三)人文与科学整合的高等学校课程
二、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
(一)高等学校课程内禀的本土化色彩
(二)高等学校课程本土化的意义
(三)我国本土化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
三、社会性别与高等学校潜在课程
(一)现代高等学校潜在课程中的社会性别差异
(二)高等学校潜在课程社会性别差异的原因

第十章  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的本质:回归和完善生命
一、实现生命绵延的教育本质
二、现代高等学校课程生命意义的缺失
三、学科逻辑化高等学校课程批判
(一)学科:对原文化的重构
(二)学科课程:学科逻辑的忠实再现
四、回归文化逻辑的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
五、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
六、回归和完善生命的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
(一)让大学生走进人类先驱的生命活动与精神世界
(二)让大学生获得生命体验并产生创造的生命冲动
(三)让大学生理解人类知识的生命要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