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人类学家林耀华把世界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分为四个类型:采集渔猎经济文化、游牧经济文化、农业经济文化、现代化工农牧业。他认为农业经济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又可以分为山地雨林混合农业和犁耕农业。在中国,犁耕农业分布面积最广,它实际上又可分为旱作农业和水田稻作农业两个分支。犁耕农业的水田稻作型主要分布存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农业经济文化类型也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村落的经济文化类型更是差异显著。黄宗智认为农村经济变迁有三种方式:首先,单纯的密集化,产出或产值以与劳动投入相同的速率扩展;其次,过密化(以前翻译为内卷化),总产出在以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的条件下扩展;再次,发展,即产m扩展快于劳动投入,带来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的增加。换句话说,劳动生产率在密集化状况下保持不变,在过密化状况下边际递减,在发展状况下扩展。农业密集化是由人口增长推动的,但在既有技术水平下,人口压力迟早会导致边际报酬随着进一步劳动密集化而递减。小农经济过密化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其人口与可得到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相对于资源的人口密集的压力会造成过剩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以及高度的生存压力,导致极端过密化的发生。与密集化和过密化相比较,发展通常不会仅随着人口压力而发生,而是伴随着有效的劳动分工,增加单位劳动力的资本投入,或技术进展。
周大鸣等人根据他们田野调查结果,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村落经济大致区分为集体经济类型、散户经济类型和农业经济类型三大类。①秦志华以经济发展水平和社区组织程度为参数,将乡村社区分为集体经济型、散户经济型、传统体制型和贫困落后型四大类型。②王汉生等人以农村工业化为背景,试图概括出村落变迁的解释模式。他们认为,中国改革以后,农村社会分化的历程可以用“工业化”程度和“集体化”程度两个视角在一个十字架坐标上构架出4种村落或农村区域理想类型,即高集体化和低工业化类型、低集体化和低工业化类型、高工业化和低集体化类型、高工业化和高集体化类型。这些类型暗指华北、西部、浙江和江苏的农村村落制度和发展程度差异。李培林在一项百村调查课题设计村落类型划分方法时,把宗族权力强弱与行政权力强弱以及市场影响强弱与行政权力强弱作为两个象限图的坐标,划分出8种象限。近年来,王景新等人将村落划分为古村落、现代村落两大类。其中将古村落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类型不再划分,将现代村落再分为农业型、工业型、市场(产业集)型、贫困(少数民族聚居)型、旅游型五类。区分村落类型的标准:将农林牧渔产值超过30%,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作为农业型村落;将非农产值比重超过80%,其中工业产值超过50%、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的作为工业型村落;而将产地和销售市场集聚一地的作为市场型村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