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素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659354
  • 作      者:
    陈金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1996-1999),我参加了黄木枬森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入学的理论与历史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承担其子课题“人的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理论视野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以此为起点,我博士毕业后继续对人的素质和素质教育问题进行研究。2006年,我获准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HA050105)“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性障碍及对策研究”。在主持课题期间,我不仅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实地调查研究,关注到教育实践层面的许多现实问题。然而,历十五年之耕耘与积淀,《素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也只是对素质教育基本理论的某些方面进行了研究,同时由于作者研究能力和认识水平所限,书中的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敬请同行专家和诸位读者批评指正。
展开
精彩书摘
    (二)重德与养性自西周以来,道德问题就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人们重德、敬德,注重德性修养,并把人的德性修养看得高于一切,认为人之所以贵于万物,就在于人有道德。
    早在周朝的时候,统治者就提出了“明德慎罚”、“敬德保民”的思想,虽然带有神学意味,但在人类思想史上不啻是个巨大进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都很重德,只是对于“德”的理解各有诛异。儒家重“仁”,其“仁”学思想的核心便是“德”;道家主张自然无为即为“德”,《淮南子》认为,人的本性纯朴天真、自然无为,故“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墨家理解的“德”与功利主义相关联,“兼相爱、交相利”即有“德”。后世传人中国的佛学则对现实世界持否定态度,主张自性清净,但为了彼岸世界(来世)的幸福,也主张积善行德--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至汉代,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的重德传统,认为人之所以是宇宙中的最高贵者,不仅在于人有四肢百体,与天数相合,更重要的是人有心、有性、有情、有仁义道德。宋代的朱熹提出“人与物异在仁义礼智”的命题,强调人与物的区别亦主要在道德。他把道德作为人的本质,并用道德说明人,界定人。这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但是,有道德确实是人的一种特性,是人区别于物的一个特点。我们主张现实的人,强调人的社会性,他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劳动等社会实践,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也都是由他的社会实践与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没有抽象不变的永恒的道德,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都是历史的、变化的。道德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在阶级社会中,人总是阶级的人,道德也带有阶级性。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十分重德,而且注重“养性”。所谓“养性”主要是指德性修养或道德践履。儒家的养性功夫体现在“重行”与“反思”。孔子所说的“行”是指把一定的道德原则运用到人的行为中,做到身体力行。孔子还主张“修己安人”意指通过自我道德修养,使别人得到安乐。在孔子看来,成为真正的“仁”人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将主体道德修养和济世结合起来,“以天下为己任”,“修己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从主体与社会的结合中寻求“仁”的价值的现实实现,从而获得主体道德修养的真正意义。孔子的这一思想被后世的儒家学者所继承,逐渐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原则。
    孟子所说的“行”与孔子有所不同。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潜在素质,这四端经过人的反省内求,不断地保持和扩充,就能发展成四种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仁、义、礼、智。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人的素质理论探源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的素质的思想
二、西方思想家关于人的素质的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素质的论述

第二章 人的素质的内涵、外延和特征
一、人的素质的基本涵义
二、人的素质的层次结构及其辩证关系
三、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辩证关系
四、人的综合素质与人的创新能力

第三章 提高人的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环境与人的素质
二、社会实践与人的素质
三、教育与人的素质

第四章 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素质教育的由来
二、素质教育的实质

第五章 素质教育的推进及其体制性障碍
一、推进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体制性障碍及对策分析

第六章 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与历史回顾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第七章 素质教育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一、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总体状况
二、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三、推进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对策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中央教育研究所科研人员赴欧洲参加国际教育大会
美国中小学教育考察见闻
美国加州公立高等教育印象
漫步伯克利加州大学校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