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2183301
  • 作      者:
    张在军,李建龙主编
  • 出 版 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修订本)》为“中国教育学会主持编写·教师人文读本”系列之一,编者放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修订本)》介绍了马叙伦、陶行知、王亚南、蒋南翔、夸美纽斯等人。
展开
精彩书评
  书中选取了几百个看似很小的教育故事,有关学生、教师、家长的。细细品读这些故事。每个故事都包含着深沉而伟大的爱。这才是教育中最珍贵的东西。
  ——江苏张家港市港区小学  陈海燕

  《教师人文读本》是一套耐人寻味而又感人至深的书。书中选取了很多看似很小的教育故事。每—个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爱。
  ——广东广州市天河区冼村小学  天河部落

  多少年了一直在苦闷事业和理想的定位,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打了几个通宵看完之后就推荐给了几个爱书的好朋友。
  ——江苏海安大公镇小学教师李海燕

  这本书成了我经常翻阅的枕边书。更是很少能让我买五本邮寄给同学好友的书。
  ——河北正定职教中心教师  闫荣霞

  这是一套启迪心灵、开启智慧之书。打开了“小我”,向“大我”走近;让我生活得自在、开心、快乐,也让我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力量。面对教师平平凡凡的生活,我多了些安静和平和。
  ——安徽六安市寿县小甸学校教师  陈艳

  这套书让我对前途、理想思考了很多。如何调整自我,如何好好活着。真是好书呢,反正帮助多多。
  ——北京昌平回龙观幸福童年双语幼儿园教师  李莉

  很温馨的—套书,关于理想,关于人生,关于生命,关于追求。关于价值。关于梦想实现的可能。以后的日子会一直带着它,累了。烦了,偶尔会翻翻它。离自己想要的状态也许会近—些。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影视教师  艾美丽

  这本书不是什么大师级别的高谈阔论。也不是什么教育家的有感而发。而是在教育最前线的教师的教育故事,每—个故事都闪耀着教师高超的育人艺术。几百个教育故事不仅是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且是几百次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
  ——湖南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学校  李婷

  这是我校近年来自费购买最多的书。后来又邀请到了本书的主编中国教育学会的张在军老师来校作报告。老师们感觉此书很给力。
  ——河南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教育集团校长  原绿色
展开
精彩书摘
  老子从道的虚无性推衍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素朴无私的,认为从“无知无欲”到有知有欲,即从“无私”到有私,乃是对人类本性的背叛,教育则加速了这种背叛的趋势。于是老子提出人性的“复归”并以此作为拯救社会的理想,幻想人们回到婴儿般的天真,对一切都漠然、无动于衷。他认为:这样,既没有任何作为,也就没有任何争端,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就都会感到自我满足了。
  三、“绝圣弃智”论
  老子认为,人性“复归”的途径是“绝圣弃智”,即毁灭文化,取消教育。他说“为学”与“为道”的方向途径正相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是“为学”是追求知识,要求知道更多的东西,学到更多的技能。“为道”是回到“无知无欲”,要求把知道的东西忘掉,把学到的技能抛弃,而且要忘得干净,抛弃得彻底,“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认为,无知就是全知,有知就是错误。他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真善、真知是不能用语言解说的,凡是用语言解说的东西,都是对真善、真知的损害。所以他认为教育只是把人引向错误。他根本否定教育的作用,故主张“绝学”。如果说他也赞成有某种教育,那就是“行不言之教”。他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老子主张消灭文化教育,其阶级倾向是很明显的。他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作为失败了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认为人民之所以敢于起来反抗,是因为“智多”,而有效的统治方法,莫如施行愚民政策。
  老子从“无为”的教育目的出发,为贯彻其“贵柔”、“不争”、“知足”的教育内容,他提出了“致虚守静”的教学原则和“绝学弃智”、“闭目塞听”的教育方法。
  老子认为人的私欲是由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而引起的内心冲动。指出物欲文明生活会使人寻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竞,淫佚放荡,使人心灵激扰不安,而不能致虚守静。因此他认为正常人的生活应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但求安饱,而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的一种淳朴的生活。老子唤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持守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即要“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老子不重外在经验知识而只重内在的自省。他认为,人的心智活动如果向外驰求,会使思虑纷杂、精神离乱。因而,他推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圣人。他主张“绝学弃智”。这里所谓的“绝学”是指仁义礼法之学,“弃智”弃的是使人产生巧诈的心智,进而才能达到“绝学无忧”。由此可见,老子的“绝学弃智”并非抛弃一切知识、智慧。
  孔子(前551年一前479年),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少时“贫且贱”,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年轻时曾在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任管牛羊、仓库的小吏。约30岁时,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颜渊、曾点、子路等是他最早的弟子。50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曾经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然终不见用。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直到逝世,弟子达3000人,身通六艺者70余人。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在当时已有“圣人”之称,经过孔子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教育的目的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能影响人们的心灵,有鉴于贵族道德的败坏和贵族世袭制度的腐朽,主张举用“贤才”,吸收平民中的“士”参与政权。他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故提倡“学而优则仕”。为此,他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的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只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上主观的努力,都可以养成“君子”的品德。以这种人性观为依据,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
  二、重视道德教育
  孔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孔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仁”的含义,归纳起来,不外“克己”与“爱人”两个方面,而以“礼”为准则,其根本要求是在财富占有上遵守周礼的等级规定,克制过分的欲望。
  孔子提出了道德评价的原则问题,即义利之辨,主张一个人要有理想,有抱负,努力提高精神境界,而不要过分地追求个人的物质欲望;认为正是物质欲望的膨胀,造成道德的堕落,自谓吃粗粮,喝冷水,曲肱而枕,从这样清苦的生活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愉快。认为从利己之心出发,必将引起人我之间的矛盾,社会上的一切冲突即由此而起。为了从动机上防微杜渐,他很少讲“利”,在道德领域内,对“利”做了全盘的否定。
  ……
展开
目录
上卷
中国教育家
1.老子
2.孔子
3.墨翟
4.商鞅
5.孟轲
6.庄子
7.荀子
8.韩非
9.董仲舒
10.王充
11.郑玄
12.颜之推
13.柳宗元
14.胡瑗
15.张载
16.王安石
17.程颢程颐
18.朱熹
19.陆九渊
20.陈亮
21.王守仁
22.王廷相
23.李贽
24.朱之瑜
25.黄宗羲
26.王夫之
27.颜元
28.戴震
29.张伯苓
30.徐特立
31.黄炎培
32.吴玉章
33.陈垣
34.马寅初
35.马叙伦
36.刘仙洲
37.李达
38.陈望道
39.陶行知
40.陈鹤琴
41.孟宪承
42.叶圣陶
43.冯友兰
44.杨石先
45.杨秀峰
46.成仿吾
47.彭康
48.王亚南
49.周培源
50.苏步青
51.贺绿汀
52.董纯才
53.江隆基
54.匡亚明
55.朱智贤
56.屈伯川
57.斯霞
58.启功
59.蒋南翔
60.刘佛年
下卷
外国教育家
1.苏格拉底
2.柏拉图
3.亚里士多德
4.昆体良
5.奥古斯丁
6.阿奎那
7.拉伯雷
8.夸美纽斯
9.洛克
10.卢梭
11.康德
12.裴斯塔洛齐
13.欧文
14.傅立叶
15.赫尔巴特
16.福禄贝尔
17.斯宾塞
18.乌申斯基
19.怀特海
20.克鲁普斯卡娅
21.蒙台梭利
22.桑代克
23.马卡连柯
24.凯洛夫
25.赞科夫
26.朗格朗
27.布卢姆
28.苏霍姆林斯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