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借。对借用的文字不动不改,基本上沿用原意,只是赋予时代精神或现实意义。如通讯《相逢一笑泯恩仇》(1995.2.25),题目一字不改地借用鲁迅诗句,生动表现了曾经发生土地、山林纠纷的广西桂林地区和湖南零陵地区农民经过调解、协商和好如初的主题,文题紧扣,十分妥帖。
(2)半借。借用典故、诗句等的一部分,不做增改,使题意欲露故隐,造成悬念,让读者见题后不忍释卷。如《寡妇门前》(1993.3.24),叙述一个寡妇遭人欺凌的故事。题目取自“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俗话,但只借用了一半即“寡妇门前”。这样,话不说完,潜台词却很丰富,这寡妇门前到底是“是非多”?“是非少”?“无是非”?这就激发了读者非看完报道不可的欲望.
(3)增改。对借用的文字进行增删改动,创作新题目。这种手法,常见的又有以下几种:
①经过增改,借用部分意义不变。如《今日狭路相逢》(1993.1.20),写一位被骗去钱财的妇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又碰上了这个骗子。她勇敢地与之作斗争,终将骗子擒获。题目取自“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古语,删去后面部分,在前面加“今日”二字,这样,借用部分的意义未变,而突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使题目具有现实感。
②增改后借用部分的原意更强烈,产生意义上的递进.如《强扭的瓜苦煞人》(1994.2.26),讲述一对互不情愿而被强凑成的夫妻的悲剧。题目借用“强扭的瓜不甜”的比喻,把“不甜”改成“苦煞人”后,题目染上了强烈的悲剧色彩,使原意递进上了一个新层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