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孔子弟子博弈之成果<br> 4<br> 两位作者的冷静清理与实证分析,基本证实了如下猜测。《论语》不是一次性辑录完成的,也不是孔丘去世后弟子们将学习笔记凑在一起编排出来的,不是在一个平和宁静的气氛中进行的,因而也不可能是孔丘言论和行为的客观再现。它被编排过、阐释过,是在一个围绕着儒家继承权和儒学阐释权展开博弈的环境里层累地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卜商、颛孙师、言偃的努力和失败,可以看到有若的努力和失败,还可以看到曾参的成功、志得意满、处心积虑和狡猾。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有若和弟子的努力虽然是悲剧性的和徒劳无力的,但其挣扎的痕迹留下来了。尽管曾参和弟子为了丑化有若可以添加某些内容,把他说成除长相像孔丘外一无所长的人,但有若作为“子”的存在却并没有被删除干净。<br> 从今本《论语》看,毫无疑问,它体现的主要还是曾参的思想。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子思作为孑L丘之后裔,虽然可以为早期弟子平反,也有可能订正《论语》中的某些错误,但他毕竟也是曾参的学生。按照儒学体系内部那深入骨髓的“尊上”理论和“为师、父讳”的观念,子思不可能彻底否定老师,不可能彻底改正《论语》,更不可能使被篡改的东西完全恢复原貌。还有,作为隔了代的孔丘后裔,又随从一个隔了代(孔门三期)的学生(曾参)学习,子思即使想恢复原貌也不可能,他无法了解孑L丘当年到底讲了些什么。在口耳相传的学习时代,子思的所有学问都来自曾参。他无法确证曾参的传授中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孔子的,尤其是,在曾参做稳了儒学教主又要故意含糊其辞的情况下,他更难区分。尽管子思有可能对讲授中曾参过分赞美自己而贬低早期弟子——有些就是子思的叔伯亲属——的内容保持警惕或产生疑问,但也仅此而已。他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孟轲是子思的学生(广义的),所传承的基本还是曾参的思想。<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