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173986
  • 作      者:
    马卫东著
  • 出 版 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春秋时期,贵族政治发生了深刻变革:在霸政体制下,一些诸侯国突破五等爵制的约束,大肆扩张领土并分封卿大夫,从而引发了“国”与“家”的斗争;“国”与“家”的斗争,导致了大夫专政的局面,但各国的政治特色不尽相同;由公族分化而来“公子之宗”和“别子之宗”逐渐成为“君统”的对立物,公族政治走向衰落;卿大夫家族内部。宗法制度和家臣制度也逐渐瓦解。春秋贵族政治历史变迁的总趋势是:从鼎盛走向衰落,由分权走向集权。
展开
内容介绍
    春秋时期,列国政权机关中的要职均由贵族担任。各级贵族亦按照其政治等级占有土地,并对隶属于自己的人民进行统治。贵族的家族内部,则由家族长依据宗法血缘关系对其族人进行管理。因此,春秋时期的政治形态是典型的、贵族政治。在春秋三百多年中,贵族政治由盛而衰,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马卫东编著的《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从五个视角对春秋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考察。《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包括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个部分,正文分为五章。
    在绪论中,我们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原因和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我们认为,研究贵族政治在春秋时期的衰变过程,对于深入认识周代社会形态演进的特点与规律、正确理解中国奴隶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和历史作用、理清周代一系列重大制度变迁的基本脉络,皆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界以往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还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对春秋贵族政治演变的规律性、春秋贵族兴衰与政治变迁的互动性、春秋列国内政变迁的特殊性等具体问题的挖掘,还不够细致和深入。因此,有必要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搜求和深人分析文献典籍,并结合地下出土材料,对春秋时期的贵族政治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研究。
    第一章对霸政体制下五等爵制的存留及其破坏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得出结论:随着天子的衰微和诸侯的强大,历史进入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霸政时代。在霸政体制下,春秋列国不再依爵制而是以实力来论大小强弱。传统的诸侯五等爵制遭到了破坏,五等爵制徒有外在的礼仪形式,而其原有的政治功能则丧失殆尽。春秋时期五等爵制的破坏,标志着周代分封制度在“天子建国”的层次上已经走向解体。五等爵制的破坏对春秋政治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摆脱了五等爵制约束的部分强国,不断地兼并弱小国家,这就改变了西周以来小国林立的局面,促使区域性统一的政治格局逐渐形成;另一方面,一些诸侯国突破了五等爵制的限制,大肆扩张领土,又以新占领的土地分封卿大夫,致使卿大夫势力膨胀,进而引发了春秋中后期“国”与“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第二章论述了春秋时期“国”与“家”关系的内在矛盾。我们认为:在先秦典籍中,与“国”相对而言的“家”,是指以卿大夫家族为核心、以采邑为基础的地方政权。在春秋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诸侯立家”是贵族政治的一种必然形式。春秋时期的卿大夫之家具有公、私双重性质,这决定了春秋时期“国”与“家”的关系,一方面相互依赖,另一方面矛盾斗争。春秋时期“家”与“国”的矛盾斗争,最终导致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政治局面。同时,“国”与“家”的斗争亦促使春秋时期的国家结构形式向集权的方向转变。
    第三章探究了春秋时期公族的分化及君统、宗统关系的嬗变。我们认为:周代公族在其分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三个层次的亲属团体:时君的家族、公子之宗、别子之宗。时君的家族只包括时君及其直系子孙,而不含旁系亲属;“公子之宗”指先君遗族中未立新氏的公子、公孙;“别子之宗”指别立新氏的卿大夫家族。随着公族的分化,君统和宗统分离开来,宗统不可觊觎君位,君统利用宗统以为藩屏。春秋时期,宗法制度的君、宗分野原则逐渐失去了对贵族的约束力,君统内部、君统与宗统之间,无不围绕着权力和财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春秋公族政治全面陷入了危机之中。
    第四章考察了春秋列国卿族废兴与内政的变迁。我们认为:春秋列国政治发展总的趋势是相同的。除楚国外,中原列国均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但由于历史传统、现实国情不同,列国表现出来的政治特色不尽相同。如鲁、郑、宋、卫四国基本上是因循旧制,任用公族执政。其中,鲁、郑公族专权最为典型,鲁国还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现象,而宋国君权较之于鲁、郑、卫稍强,政权下移相对要晚二些。齐国则亲羁并用,以公族执政为主,间用异姓之人,并利用宠臣牵制国、高二氏,因此异姓宠臣得以崛起,从而造成“田氏代齐”的结局。晋国于春秋之初发生“曲沃并晋”,从此剪除公族,任用异姓、异氏执政,终致公室灭于异姓、异氏卿大夫。楚国重要官职被王族垄断,却因对世族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故政不下移。但世族制的顽固,又终致战国时期楚国的衰落。列国卿大夫的兼并和夺权斗争,客观上削弱了宗法贵族的势力,为官僚政治最终取代贵族政治减少了阻力。
    第五章探析了春秋卿大夫家族政治的衰变。我们认为:春秋卿大夫家族的政治形态,处于新旧交迭的矛盾斗争之中。一方面,宗法等级制仍然延续,家臣世袭制得以存留,二者相互应和,构成了春秋卿大夫家族政治保守的一面;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逐渐瓦解,个体家庭摆脱大家族成为可能,社会人口的流动也越来越普遍。与之相联系,传统的宗法制和家臣制亦不断走向瓦解,这构成了卿大夫家族政治衰变的一面。总体而言,宗法制度的瓦解和家臣制度的崩溃,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卿大夫家族政治的衰变,使春秋贵族政治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在结语部分,笔者对全书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概括了春秋贵族政治历史变迁的两个总的趋势:一是从鼎盛走向衰落;二是由分权走向集权。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的原因和意义
二、已有研究成果述略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霸政体制下五等爵制的存留及其破坏
一、天子的衰微与诸侯的强大
二、五等爵制的存留及其破坏
(一)五等爵制的存留
(二)五等爵制的破坏

第二章 诸侯立家及“国”与“家”的内在矛盾
一、“家”的涵义及“诸侯立家”的历史必然性
二、“家”的双重性及“国”与“家”的矛盾关系
三、“国”与“家”的矛盾运动在国家结构转变中的作用
(一)分封制下“国”制约“家”的若干原则
(二)县制的产生及其在国家结构转变中的作用

第三章 公族的分化及君统、宗统关系的嬗变
一、君统的范围及君统内部的斗争
二、“公子之宗”的形成及其与君统的斗争
三、“别子之宗”的建立及其与君统的矛盾
(一)公室与“别子之宗”的相互依赖与斗争
(二)“别子之宗”之间的联合与斗争

第四章 列国卿族的废兴与内政的变迁
一、鲁国卿族的废兴与内政变迁
二、齐国卿族的废兴与内政变迁
三、晋国卿族的废兴与内政变迁
四、郑、宋、卫国卿族的废兴与内政变迁
(一)郑国卿族的废兴与内政变迁
(二)宋国卿族的废兴与内政变迁
(三)卫国卿族的废兴与内政变迁
五、楚国的世族及楚国政治的特点

第五章 卿大夫家族政治的衰变
一、宗法制度的延续及其瓦解
(一)宗法制度的延续
(二)宗法制度的瓦解
二、家臣制度的延续及其变革
(一)家臣的设置及其职能
(二)传统家臣制的延续
(三)春秋中后期家臣制度的变革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