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伴随着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制度改革日益深入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学者多把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称为转型期的社会。孙立平认为改革之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分化程度较低、分化速度缓慢、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其结构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在资源和权力的控制上国家与社会合二为一,国家具有很强的动员和组织能力,而公民则通过与所属行政单位受国家直接控制;所有组织都从属于国家行政或政治体系,由政府控制及管理,按不同的从属关系和地位从政府获得按计划分配的资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另一个主要结构特征是公民分为城乡两大身份群体和城市内干部、工人、知识分子等身份群体,不同身份与不同的政治地位、组织关系、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相联系,不同身份成员之间异质性很强,但同时相同身份成员之间同质性和平等性很高①。改革开放促成了社会结构全面、持续和深刻的分化,但新的结构整合机制发育缓慢。就我们将要讨论的主题而言,可以把对城市基层社会整合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主要的结构分化因素分为人口流动、城市改造、福利制度改革、城市贫困和社会政策缺失。
第一节人口流动与城市异质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经济活力的大力提升,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因此表现在社会流动方面,开始出现了原有体制以外的“自由流动空间”。人们社会流动的自主性,首先在经济生活领域获得。其中,农村人口的跨城乡、跨区域和跨行业流动,以及城市人口的跨行业和跨地区流动,成为流动的主体。有数据指出,到2030年,我国总人口为16亿,城市化水平为50%,将有5亿农民进城,平均每年1500万人。而19791997年我国平均每年增加的城镇人口仅约600万人,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也是产生全国性民工潮(每年不低于8000万人)的主要原因。目前,滞留在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低于2亿人。因此,“展望中国未来人口迁移前景,可以推断:至少在21世纪前二三十年,相对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而减缓,人口迁移则将更趋活跃,并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城市人口流动的特点
人口流动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