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研究:以成都为中心的考察:1949-1957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455753
  • 作      者:
    高中伟著
  • 出 版 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高中伟,男,1970年生,四川万源人,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教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四川省中共党史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党史党建、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的子课题各一项.参与各类项目近十项,主编和参编著作多部,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其中CSSCI等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近代教育机构,四川大学的历史要从1896年设立的四川中西学堂算起。但具体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则可以追溯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张之洞等人创办的四川尊经书院。在短短二十几年的办学历史中,书院先后培养出经学家廖平、思想家吴虞等一大批在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影响巨大的学者,也因此使四川成为国内研究经、史、文章等中国传统之学的重镇。此后,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国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近代“蜀学”成为川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拥有张森楷、龚道耕、林思进、向楚、向宗鲁、庞俊、蒙文通、刘咸忻、李植、李培甫、伍非百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学者。
    近代蜀学在研究内容上以传统学术为主,在观念与方法上则立意求新。廖平经学思想曾经作为19世纪晚期变法维新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其知识背景上也不乏西学色彩。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学者如庞俊、刘咸忻等人,更是亲自参与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其中,蒙文通由经向史,同时又广涉四部之学,在晚年更是力图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探索中国社会与思想的演进,最能代表这一学术传统的是包容、开放并具有前瞻性的眼光。
展开
精彩书摘
    其后,1954年中央颁布的《城市居民委员会自治条例》规定,居民委员会主要办理五项事情:“办理有关居民公共福利事项;向当地人良委员会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动员居民响应政府号召并遵守法律;领导群众性的治安保卫工作;调解居民间的纠纷。”①很明显,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内容仍包括政治性和社会性两项工作。
    居民委员会成立后,的确在举办居民福利等社会性工作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得到基层群众的拥护。比如,“设立群众阅览室、读报架、垃圾箱,夏天设立茶水站,组织居民义务修淘河水、清水池等”;“原二区居民委员会发动群众每条街都普遍设立了垃圾箱。再如慈惠堂居民委员会为解决夏天人力工人喝水问题,设立了十二个茶水站;为配合清洁卫生运动,居民委员会各小组长亲自下水进池,修了三个集水池,普遍设立了垃圾箱;在冬防期间安置街道居民阅览室和每街一个读报架,组织了九十多个青年及失学学生成立了一个业余学校,并组织义务医疗室给穷苦市民治病等”②。“慈惠堂各街又建立了许多茶水站,并设在卖锅魁的门口,使劳动人民有茶水喝,有锅魁可买,这不但解决劳动人民的喝水问题,而且又照顾了小贩的生意。”③
    在开展举办福利社会性工作时,居民委员会的干部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比如,“一区慈惠堂街女性居民委员祝茂华,在淘池水时,亲自赤腿带头跳在水池里工作,表现了刻苦耐劳为人民谋福的高度热忱。群众反映说:‘现在的居民委员,硬是为群众办事,不是做官”’;“三区西二巷选举了小组长后,小组长张树清召开群众大会,教育地主赵刘丽芬欺压佣工黄太婆,不还黄存在她那里的一石米,经群众说理批评,赵自知理屈,除还黄太婆的米一石外,并向群众低头认错,群众一致反应:穷人真正翻了身,过去的保甲长,哪个替穷人说话”;“在各区居民委员会正式成立时,到处悬挂国旗,贴喜报,献花,送锦旗,秧歌舞,演戏庆祝,这表现了群众热爱自己的组织和废除保甲后翻身的愉快。”④
    ……
展开
目录
丛书序
绪论
一、选题的源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透视
三、时空界限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及其发展概况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概念界定及类型分析
第二节 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认识及工作目标
一、单位制:城市基层社会组织主体的全新构建
二、街居制:基层管理性组织的重新定位
三、新的身份确认:社会团体的重新界定

第二章 军事管制到区街建政: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基层政权组织的重构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社会的临时军事管制
一、接管城市与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建立
二、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建立的基本情况
三、军管时期城市政权的主要管理工作
第二节 接管建政:区一级行政体制的形成
一、对国民政府时期区公所的接管
二、区公所组织机构的扩大和改革
三、区人民政府的成立
四、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创设与终结
第三节 街道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街政府的短暂存在
二、民政干事代行街道管理职能
三、城市街道办事处的创立
四、城市街道办事处的规范运行

第三章 保甲制到居民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重构
第一节 民国时期成都地区的保甲制度
一、中国农业时代的保甲制概况
二、保甲制度在民国时期的重建
三、民国时期保甲组织在四川及成都地区的建立和推行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创立的背景分析u
一、新政权为有效进行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
二、新政权为有效进行政治动员、树立新政府威信的现实需要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一、取代保甲组织
二、新居民委员会组织的草创
三、居民委员。会的结束和居民小组的扩大合并与精简整顿
四、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统一与规范
第四节 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与作用分析
一、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分析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历史作用

第四章 国家力量的渗透与延伸: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政治性社会团体的解构
第一节 封建性政治团体的取缔与改造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改造封建性政治团体的基本思路
二、反动团体:彻底取缔与坚决打击
三、同乡会、同学会等旧团体:促其自行淘汰
第二节 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建构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会组织在城市社会的重建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年团体在城市社会的重建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团体在城市社会的重建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性质和作用分析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性质分析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分析

第五章 从社会救助到政府救助: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公益性社会团体的构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社会救助的必然性分析
一、社会救助与弱势群体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基层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状况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政权开展城市社会救助的必要性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政权开展城市社会救助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旧有慈善救助团体改造与转型分析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有慈善救助团体的改造与转型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间慈善救助团体走向消亡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的政府救助体系的构建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失业救助及安置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收容与教养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社会救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优抚安置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的政府救助体系的作用分析
一、稳定城市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
二、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发展城市经济
三、破除旧有社会风气,塑造良好风尚

第六章 思想改造与宗教革新: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文化与宗教团体的改造与转型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思想文化改造的背景分析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思想文化现状分析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思想文化改造的必要性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改造思想文化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文化团体的改造与转型
一、党和政府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的组织强化
二、文化教育机构的国有化
三、文化民间社团的官方化
第三节 宗教革新与城市宗教团体的改造与转型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宗教及宗教团体的现状考察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宗教政策
三、城市宗教团体的革新改造与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