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本土全球化:当代中国西部的社会文化变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15034
  • 作      者:
    王洛林主编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中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社会-文化上越来越受到全球事件的影响。然而这些年来,我们经常讲全球化和市场化,很少讲本土化和区域化,虽然也提中国特色,但实际上没有强调地方特色,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对很多地方的潜在优势和可能性没有给予充分关注。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全球化既是世界一体化理论和实践反思的结果,也是从新的角度推动世界向更合理方向发展的可能性的开端。在这个过程中,在更具整体性的社会-文化视角下,与经济全球化互动所产生的地方全面协调发展的经验尤其值得关注。
    《全球化中国·本土全球化:当代中国西部的社会文化变迁》不想简单地从经济角度来谈全球化对中国西部的影响,而将重点关注我国后发地区(主要是西部地区)在全球化挑战中在社会-文化上选择怎样的策略与实践,并试图分析地方政府、地方社会组织、当地居民、流动人口等各种因素对后发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所产生的影响,新的科学发展理念在地方层面的贯彻实施将如何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当地居民是如何重新利用或整合地方社区的公共社会资源(制度、习俗)的。
展开
精彩书摘
    二、20世纪以来西藏形象的香格里拉神话
    鸦片战争以来,西藏作为中国西南的天然屏障和门户,因为其特殊的地缘政治优势,成了西方侵略者不断探险、入侵、争夺的对象。1904年,英国入侵者在荣赫鹏上校的率领下踢开了西藏的神秘大门。虽然,西藏大门的强行打开,为西方近距离观察西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然而,近距离的观察似乎没有让西方对真实的西藏了解更多;相反,一股神化西藏的潮流却在20世纪逐渐滋长。
    1927年,《西藏死亡书》在西方的出版将西藏的神话化推进到一个新高度。《西藏死亡书》又叫《西藏度亡经》,或者《中阴得度》,是一部关于死亡和濒死指导的书,是西方人所知的最著名的东方精神经典之一,其译者之一就是布拉法斯基夫人的追捧者,一位生性怪僻的美国人伊文思一温慈。奥地利心理学家荣格高度评价了这本书的影响,“《西藏度亡经》,在它1927年首次出版之时,在讲英语的国家引起了很大震动。它不仅属于精于大乘佛教的专家们感兴趣的作品种类,由于此度亡经深厚的仁爱慈悲和对人类心理秘密的较深入的洞察,对那些正在追求拓宽其生活知识的俗人来说,也有特别的吸引力……我的许多灵感和创见,以及不少主要的论点都归功于它”。荣格甚至说:“《西藏度亡经》以它的观点使之居于最高的心理学等级。”甚至“从所有本质方面来说,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绝没有跳出‘受生中阴’体验的范围”。②
    20世纪上半叶,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西方现代性文明的反思,西方人开始把中国、西藏当做怀旧和思乡的对象,乌托邦化、神化的西藏形象日渐加强。1933年,一部以藏族文化为背景的乌托邦小说《消失的地平线》(Lost-Horizon),塑造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丽乐土--香格里拉,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广泛的轰动。然而,该书作者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Hilton)却从未到过藏区,他关于“香格里拉”的灵感部分来自1922-1949年在康区生活的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Joseph Rock)所撰写的文章。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个神话般的香格里拉并不是完全与世隔绝的“不知秦汉,更不知有晋的桃花源”,也不是一种纯粹的中国文明,而是集东方式的自然灵性的美与神圣和西方式的物质文明的完善于一体,与现代社会有着一定交往的、兼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优点的人间乐土,是人类在遭受巨大的灾难后所仅存的光明之地。虽然作者认为香格里拉“与其说是西藏的,不如说是中国的”,但是也许更应该说,香格里拉与其说是中国的,不如说是世界的,甚至不如说是西方的。因为在这个被建构的香格里拉中,其寺院是兼具基督教和佛教的风格,主角康韦(Conway)是英国人,最高喇嘛佩劳尔特(Perrault)也不是藏族人,而是一位有着250岁高龄的来自卢森堡的传教士,其最初的使命是去考察聂斯托里教派是否存在于西藏;而大多数香格里拉的高级官员也是欧洲人,而真正的藏族人则基本上都是迷信的农民和体力劳动者--伐木工和抽水工--在香格里拉的白人精英看来,都是一些苦力。①这位最高喇嘛在98岁时开始研究香格里拉先民们留下的佛经,并从正教的立场完成了一部抨击佛教的著作,虽然其抨击是非常温和的。②而且这位最高喇嘛认为,在外界的强国互相吞并、毁于战争之后,香格里拉将幸存下来,而那时“基督教的伦理也许将最终实现”。③显而易见,这本颂扬香格里拉神话的书,表面上是在赞美东方的文明,实际上却仍然在歌颂着西方种族主义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优越感,仍没有摆脱东方主义的阴影。而且,香格里拉的故事其实就是从布拉瓦斯基的神话衍生出来的--一群生活在香格里拉这个佛教社会的白种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西藏是背景,而作者和演员都是梦想着“香巴拉”和香格里拉的西方人。④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形象和文化自觉
第一节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第二节 西方人对西藏形象的建构
第三节 文化自觉与中国国家形象的重建
第四节 文化自觉与香格里拉的新解读、新形象

第二章 香格里拉的人间烟火——吉迪、车轴村民的本土资源、生计展开及其与全球化的互动
第一节 全球化的社会维度:在地社区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全球化的斜风细雨与惜归:从香格里拉出发
第三节 转动的车轴:地方社区孕育全球化的方式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与社区自主发展:资源的视角
第五节 新的全球化风景:香格里拉的社会涵义

第三章 劳动力流动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问题——以云南省迪庆州为例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并不必然导致民族或群体冲突
第二节 为什么迪庆能够保持民族和谐
第三节 经济共赢是迪庆社会和谐的基础
第四节 多民族杂居和共生为迪庆的稳定提供了条件
第五节 保障民族和谐的社会机制
第六节 启示和探讨

第四章 布伦村:转型中的高原藏族村寨
第一节 布伦村的经济转型
第二节 布伦村的社会文化变迁
第三节 政府主导、专家帮助下的生态资源、民族文化保护开发

第五章 转型与变迁中的玉湖村
第一节 曲折发展中的玉湖
第二节 希望的曙光:生态旅游合作社
第三节 玉湖的新发展及反思

第六章 国际合作背景下的中国西部乡村发展实验研究——实践发现讨论
第一节 VOD项目概况
第二节 四省VOD项目情况综述——各方看法
第三节 主要发现与问题分析
第四节 基于调查的探讨
第五节 未来研究议题与工作建议

第七章 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
第一节 文化自觉先行:人文社会科学的内省与多样现代性的呈现
第二节 全球化的冲动与乡土中国的复归
第三节 可能的切入点与当务之急:乡土中国与文化戮力
结论
附录一 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附录二 按“和谐、生态、特色”的理念构建香格里拉城市
附录三 论藏传佛教与迪庆社会的稳定
附录四 六月的惜归:云南中甸高原藏村社会调查剪辑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