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初遇
第一章 最年轻的达布
80后的沉重童年
导游岁月和外边的世界
家屋经济的苦心经营
第二章 十年走婚
走婚的择偶标准
走婚关系的确立
十年走婚
第三章 阿妈的家族历史
曾经的家世
一生的情缘
“文革”中的一夫一妻
从当家到卸任
尊母传统
第四章 老祖母的时代
老祖母的大家庭
含泪的婚礼
当家的艰难岁月
金字塔式的崇老结构
第五章 达布的性别解码
达布的职责
新达布vs老达布
女性当家的优点
当家不等于女权
第六章 弟弟次尔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家庭生活中的失重感
我们是谁——民族文化认同的迷惑
摩梭男孩的非典型性格
第七章 走婚的人类学私语
走婚的制度设计和内在逻辑
左手走婚,右手结婚
走婚的人口调节作用——有计划的生育观
现代化语境中的走婚
与外族通婚增加
第八章 以走婚的名义——媒介环境的实境化
文化的他建构与自建构
摩梭男孩与外来女游客的攻与守
金钱因素的介入
开发中的道德和文化安全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第九章 落水的迷思
经济的锁链
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未来:女儿国镇和泸沽湖机场
第十章 小村的变迁——流言的“葡萄藤”传递及其他
媒体的冲击
私有观念和攀比现象的出现
男权意识形成和流言的“葡萄藤”传递
不良社会习气
禁忌文化的溃堤之忧
后记 另一个远方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为拓展和深化“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问题”研究,继承和弘扬民族学应用研究、实证研究的学术传统,加大培养优秀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人才的力度,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民族发展与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以本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人类学、民族社会学三个专业的在读博士研究生为对象,于2009年4-6月间开办了首届“民族发展与民族问题”实证研究高级讲习班。讲习班聘请了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全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在本学科应用研究领域有着丰富田野调查经验和取得重要学术成果的9位专家(他们来自6所高校和科研单位)担任学术指导,并围绕各自的田野经历与学术专长进行授课。参加讲习班的成员根据自己的听课感受、研究兴趣与特长,并结合学术指导专家的研究方向,向他们申报课题。每位专家根据对选题申报书的审议,从中遴选1-2名博士生进行指导。2009年7月,由本研究中心资助入选的19名博士生根据各自的课题,先后奔赴沿海、边疆、城市、农村、牧区、林区乃至台湾省的少数民族地区,从事为期三个月左右的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系列的田野调查报告。
严格地说,仅靠短短3个月左右的田野调查,想要完成一篇深刻而有学术见地的民族学田野报告是困难的,它也与民族学一贯倡导的长期观察、居住体验的规范性田野调查要求存在差距。然而,通览上述19篇成果,其中90%以上都是作者先前已经从事或正在进行的研究内容,而且在调查点都有过不止一次或长或短的田野调查经历,有的还就相关内容发表过文章,有相当的前期田野工作经验与成果积累。而本期田野调查高级研讨班的举办,则为他们已有研究的深入、深化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条件。
有鉴如此,我们通过指导专家的推荐和研究中心评审组的评审,从中筛选出部分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相对突出的调查报告结集出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