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家:上等户巴音巴图——绰号“太君”家。夫妻均五十来岁,都是鄂伦春族。家里自己种一百来亩地,租出去一千来亩,雇8~9个人,其姑爷是汉族,老家山东,1987年来此地。“太君”说:自己是“南征北战”,搞农业战争,1992年打了败仗,主要是上冻早。1994年又一次农业战争。自己只能胜利,不能失败。自己姑爷是汉族,他是自己的“参谋长”、“情报处处长”,自己是“司令”。“太君”在远近颇有名气,是鄂伦春族禁猎后,开地、从事农业运动中的能人之一,即一般认为的起步早,脑子活,有文化,有背景的人。绰号“太君”,可能来自他抢眼的服饰,因经常一身军绿并戴着军帽。
第九家:中等偏上户。男主人,姓吴,50多岁,女主人,49岁,姓关。夫妻均为鄂伦春族。有8个儿女,身边6个,最小的16岁。三问房子转租,有一台四轮车,家里开了500~600亩地,种了二百来亩,余下的租出去了。去年采榛子卖了1000~2000元钱。男主人还有个锯,给村里破点板。原来拉过枪锯,放过排,过去冬季打猎,现在让打还去打。大儿子妻是达斡尔族,女儿的丈夫是汉族。二儿子找对象不好找。现在村里鄂伦春人都是亲戚了。本村姓吴的占人口一半。以前有姑舅亲,现在年轻人里没有了。不同地方(如古里的找乌鲁布铁的)的鄂伦春人通婚好些,以感情好与否为第一条件。
男主人说,他14岁到古里,原来在黑龙江省嘉荫县胜利村。“文革”时差一点被圈,当看守员。被圈者被批斗,烤炉子,用柳条子抽,现在回忆起来还不是滋味。
刚开始“禁猎”,心里没有底。原来没种过地,“文革”时旗里派来七八十人,帮助他们种地,种了三四年完了,不种了,种不明白。后来都搞起来了,乡里支持。现在好些了,农药不太会用,施肥也不太明白。没见到旗里农业技术推广电视片,其他电视节目中有的用不上,是外地的做法。学习鄂伦春语也没有用,用不上。他们这一辈没有了,下一辈的就不会打猎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