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群体性事件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8601999
  • 作      者:
    肖唐镖主编
  • 出 版 社 :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群体性事件研究》讲述了:国内学界对社会矛盾,纠纷与冲突类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来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自乡村,继而到城镇以信访和群体性事件为主要表征的社会冲突日益频发,这一领域正吸引着日益增多的研究者的关注。
    本“中国社会稳定研究书系”包括“中国社会稳定研究论丛”与“中国誉体性事件案例报告”两个系列:“研究论丛”既含结集出版的论文集,也有单独成篇的学术专著,以集中展示学界的相关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香港中文大学李连江教授、北京大学刘明兴教授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欧博文教授在合作论文中,分析了2003~2006年间进京上访高潮期出现的原因,寻找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进京告御状”是一种中国政治传统,其性质在1949年后发生了转变,从一种纯粹的请愿程序逐渐演变成当今宪法法治之下,行使公民权利、进行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并一定程度增加了请愿的可行性。进京上访的心理成本和基础体现在公民对上级部门的信任。作者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四次信访高潮为观察对象制作了一组统计模型,分析显示信访的强度与公众对上级部门的信任程度呈正向关系;而信任与上级部门的主观意识起伏有关。作者指出,现有信访制度显示了民众表达意愿的空间非常巨大,也很有可能成为影响一个地域或一类事件的重要动因。作者认为,信访制度中显示出来的政治信息发送和接收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政治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在哪些环节上将被扭曲和放大以及产生何种后果,正是值得学术界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民出版社高级编辑胡元梓教授以冲突解决理论为视角,在中国现有政治、法律制度框架之内分析信访制度存在的原因。他认为,中国民众偏好信访有三个现实制度原因:其一,相关的组织和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民意表达职能;其二,有些司法制度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甚至存在薄弱环节;其三,有的民众具有政治权威主义价值观,这与官本位思想的悠长传统认识有关。在对政治权威主义价值观以及现有冲突解决机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目前学界已运用的数量统计表格,其中衡量指标分别是公民冲突解决的途径选择、解决结果满意与否、公共机构解决结果满意与否等项。与李连江教授等人的观点相同,作者也认为信访制度是政治信任的晴雨表,有关部门必须充当民意表达的机制,民众与有关部门之间必须实现民意的组织与制度化表达;一些司法制度架构及程序必须能够起到应有的诉愿反馈、纠纷解决以及救济的功用;而一些官本位思想,应该在有关部门的权力运行过程中及社会公众意识当中被彻底摒除。
展开
目录
总序
群体性事件与危机管理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
二、社会阶层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三、群体性事件的类型、过程及结果研究
四、从预防到应对的公权力职能探析
五、总结与展望
第一篇 群体事件的类型、过程与结果
群体性事件:分类框架及其分析潜力
一、当代群体性事件的一个分类框架
二、各类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稳定影响后效分析:三个维度的考察

公信力,才是群体性事件的“防火墙”
一、2010年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二、2010年群体性事件的动向
三、对于2010年群体性事件的基本认知和判断
四、经验与教训
五、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

群性事件的后果
一、群体性事件后果的总体性研究
二、农民群体性事件后果的探讨
三、工人和市民抗争行动后果的分析
四、其他社会群体抗争后果的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一、引言
二、四例农民群体性事件简介
三、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四类结果
四、农民群体性事件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五、治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一、虚实交织所引爆的群体事件:
以2009年网络事件为例进行聚类分析
二、三种类型的网络事件:不同的功能取向
三、网络事件:未必就是坏事

第二篇 信访、民众集体行动的发生机理
一、信访作为民意表达的一种途径
二、信访作为冲突解决途径多元化的一种替代形式
三、信访作为一种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的晴雨表
四、结论与建议
一、抗议带头人的作为
二、抗议带头人的产生
……
第三篇 群体性事件、民众集体行动的治理与回应
第四篇 他山之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